在渤海之滨的天津,一座拥有百年历史的眼科专科医院正以精湛技艺照亮无数近视患者的视界。作为国内获得准分子激光手术资质的五大医疗机构之一,天津市眼科医院自1994年创立激光视力矫正中心以来,累计帮助数十万患者成功摆脱眼镜束缚。2025年,随着全飞秒技术跨入第14个应用年头,该院近视治疗领域已完成从“视力矫正”到“视觉质量提升”的跨越式发展,更在青少年近视防控科研领域跻身前沿,成为华北地区近视矫治的技术高地与创新标杆。
专家团队与多维度技术矩阵
天津市眼科医院汇聚了以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王雁教授领衔的屈光团队。这支由博导、博士组成的专家阵容,在近视手术领域平均拥有15年以上临床经验。王雁教授作为国内开展全飞秒手术的先行者,主导构建了覆盖所有近视程度的矫治体系:从800度内近视适用的全飞秒SMILE微创手术,到超高度近视的ICL晶体植入术,再到角膜薄化患者的个性化地形图引导术式,实现了精准匹配不同角膜条件与用眼需求的治疗方案。
技术优势延伸至复杂病例处理领域。杨琨博士团队在ICL植入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针对2000度以上超高度近视患者,创新应用中央孔型V4c晶体,通过省略虹膜周切步骤降低并发症风险。临床数据显示,该术式使术后拱高稳定性提升30,白内障发生率显著降低,为角膜薄化患者开辟了安全摘镜新路径。
青少年近视防控的医教融合新模式
面对我国青少年52.7的近视率,医院视光中心李丽华教授团队开创“科学防控-精准干预”体系。2025年发表于《Ophthalmology》的里程碑研究证实:其研发的全屏非球面角膜塑形镜技术,可使50配戴者年眼轴增长控制在0.1mm内,超89青少年近视进展显著减缓。这项多中心RCT研究验证非对称离焦设计在兼顾视觉舒适度与防控效能方面的优势。
医院积极构建近视防控生态圈,2025年联合未来教育集团启动“爱眼家园”公益项目。通过建立校园视力筛查电子档案、开发AI用眼行为监测系统、开展医校联动的视觉训练课程,实现从被动治疗到主动预防的转变。该项目每年覆盖200余所中小学,使参与学生近视新发率下降27,为全国青少年近视防控提供了可复制的“天津模式”。
科研创新引领前沿发展
2025年盐湖城ARVO年会上,韩泉洪副院长发表的近视防控基础研究引发全球关注。该研究通过近红外光节律调控雏鸡眼球发育的代谢组学机制,揭示光学干预延缓眼轴生长的神经递质调控通路。这项被列为会议Hot Topic的成果,标志着我国在近视发病机制研究领域取得话语权。
医院科研平台持续产出转化成果。张伟教授团队通过大数据分析30万城市儿童用眼行为,证实光照强度与户外活动时长构成影响近视发展的双重环境因素;而史学锋团队与复旦大学合作的“上丘眼优势可塑性研究”,为视功能训练提供新理论依据。近三年承担课题12项,在《Ophthalmolog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48篇,科研转化率达73。
个性化手术安全体系的进阶之路
“严格筛查是手术安全的生命线”,于丽院长强调其团队坚持的二十三项术前评估标准。通过角膜生物力学分析仪结合Scheimpflug成像技术,可精准检测亚临床圆锥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个性化切削方案,使术后高阶像差发生率降低至4以下。2025年统计显示,万例全飞秒手术中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于0.02,患者术后3个月裸眼视力≥1.0者达96.8。
针对特殊人群需求建立全周期管理体系。为45岁以上面临老视的患者设计“单眼视”方案,通过主导眼全矫与非主导眼预留50度,实现远近视力的平衡;程序员等高频用眼群体则采用角膜波前像差优化技术,有效缓解术后视疲劳。术后随访数据显示,高度近视患者5年视力回退率控制在8以内,显著优于行业平均水平。
三十载精进不息,天津市眼科医院已构建起集“精准手术-科学防控-前沿研发”于一体的近视诊疗体系。从王雁教授完成华北首例全飞秒手术,到韩泉洪团队站上ARVO讲台;从青少年近视防控“天津模式”的推行,到个性化安全体系的完善,这座百年名院始终肩负着双重使命:既要解决当下的视觉障碍,更要阻断近视的世代传递。
未来,随着基因编辑技术在近视遗传机制研究的突破,以及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的深度应用,医院将在性医疗领域开辟新疆界。正如李丽华教授在ARVO会议上所言:“近视防控的目标是将干预窗口移至发病之前”。而天津眼科医院的创新实践,正为这幅愿景注入澎湃动力——让清晰视界不仅属于当下,更属于未来每个明亮的眼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