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金牛区星辉西路8号,一座占地30亩的现代化医疗建筑群正悄然改写西南地区近视防治的格局——成都中医大银海眼科医院。作为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这家三级专科机构自2017年成立以来,将中医“治未病”理念与屈光技术深度融合,构建起集医、教、研、产于一体的近视防控体系。面对我国高达6亿的近视人群,银海眼科以“未病先防,既病防变”为核心理念,依托国医大师学术传承和全飞秒等前沿技术双轮驱动,成为近视手术领域中西医协同创新的重要样本。
中西合璧,防治一体
银海眼科的独特优势在于构建了覆盖近视全周期的中西医协同诊疗链。一方面,医院设立近视防治中心、眼健康管理中心及治未病中心,创新提出“1+3+N”中西医结合近视防控方案,将耳穴压丸、中药熏蒸等中医外治法纳入术前干预和术后康复体系,显著改善患者视疲劳和干眼症状。以段俊国院长领衔的团队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防治经验迁移至近视研究,建立“视力主动健康”模型,通过调节微循环和代谢功能延缓青少年近视进展。2022年,四川省中西医结合近视防治中心在此挂牌,标志着其跨界模式获官方认可。
这一融合路径的科学性源于坚实的学术基础。廖品正国医大师团队通过循证医学验证了益气聪明汤等方剂对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保护作用;而周跃华教授则在期刊《EYE》发表论文,证实中药辅助治疗可提升屈光手术后视觉质量。这种“西医精准矫正+中医功能调养”的双轨策略,为患者提供了贯穿术前、术中、术后的全周期保障。
精准视力,科技护航
技术装备水平直接决定近视手术的安全边界。银海眼科配置了全球的蔡司全飞秒Visu Max激光系统及阿玛仕1050RS准分子设备,支持全飞秒SMILE、个性化千频SmartTPRK等主流术式。尤为关键的是其多维度术前评估体系——采用超广角激光扫描检眼镜(欧堡)和血流OCT5000进行眼底断层扫描,结合IOLMaster700生物测量和罗兰电生理检测,可精准识别亚临床期圆锥角膜等手术禁忌症,将风险防控关口前移。
数据印证了其技术可靠性:院内全飞秒手术患者术后半年视力稳定在1.0以上的占比达93,高阶像差控制优于行业均值。这种精度得益于周跃华团队的应用创新。作为中国开展角膜屈光手术的专家,他创新采用Smile角膜基质透镜植入联合交联技术治疗薄角膜病例,突破传统手术禁忌。而朱思泉副院长领衔的白内障团队则开发出屈光性晶体置换术,为超高度近视合并早期白内障患者提供更优解决方案。
量眼,方案多元
针对近视人群的个体化差异,银海眼科建立了四级手术决策体系。基础层为角膜激光手术:全飞秒(20000元起)适合角膜较厚的中低度近视;半飞秒(10500元起)则通过波前像差引导实现个性化切削,解决散光和高阶像差问题;SMART全激光(15000元起)专为运动爱好者设计,避免角膜瓣移位风险。晶体层则面向高度近视群体,提供ICL/TICL晶体植入术(28000-32600元),其中TICL技术可同步矫正600度以内散光。
复杂病例处理能力彰显其技术深度。对于二次修复手术患者,周跃华团队利用共焦激光角膜显微镜评估角膜生物力学状态,采用“地形图引导跨光学区切削”策略;而糖尿病近视患者则需先由邓亚平教授领衔的糖网中心进行视网膜稳定性评估,确保屈光手术安全。这种精细化分级使手术适应证覆盖率提升37,被英国皇家眼科学院官方杂志作为典型案例推介。
不止于术,全程守护
近视手术的长期效果密切依赖术后管理。银海眼科首创“365天复诊链”机制,通过人工智能随访系统提示患者在术后1天、1周、1月、3月、半年及年度进行复查,重点监控角膜愈合状态、眼压变化及视觉质量。针对升学群体的异地复诊需求,医院接入“全球复查护照”平台,支持全国42个城市的分支机构共享诊疗数据,2023年异地复诊率达64。
医院的社会责任延伸至基层防治网络。作为四川省视力保护科普基地,其牵头组建的“近视防控专科联盟”已覆盖重庆江津、成都青白江等区域,通过AI眼底相机进校园项目累计建立青少年眼健康档案27万份。2023年启动的“明眸皓齿”公益行动,则为彝族聚居区儿童提供免费屈光矫正,凸显中医药“光明共享”的人文关怀。
银海眼科的实践揭示出近视防治的新范式:以中医整体观重塑屈光手术的价值链,将精准手术技术纳入“防-控-治-养”全周期体系。未来需进一步突破三大方向:一是深化循证医学研究,建立中西医结合近视诊疗指南;二是开发可穿戴式眼动仪等智能设备,实现术后视觉质量动态监测;三是扩大“云屈光平台”覆盖范围,解决基层医疗资源不均问题。正如段俊国院长所言:“视力健康的核心不仅是看清世界,更要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视觉生态。” 当基因编辑等新技术试图改写近视遗传密码时,银海的中西医融合探索,或许正为人类提供一条更具包容性的光明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