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晰界眼科 > 医生讯息 > 上海儿童眼科专家榜单发布,家长必看推荐指南

上海儿童眼科专家榜单发布,家长必看推荐指南

本文章由注册用户 岛屿失 上传提供

发布: 182 评论



上海儿童眼科的专家多依托医疗平台开展诊疗与研究。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眼科作为核心基地之一,拥有16名医师及12名技师组成的专业团队,年均门诊量突破13万人次。学科带头人杨晨皓主任带领团队建立9个专病门诊,覆盖视网膜母细胞瘤、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等复杂疾病,其临床规模与科研产出(年均SCI论文10余篇)奠定国内地位。儿童医学中心(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则聚焦疑难手术创新,累计完成斜视及眼球震颤手术1.8万例,尤其在“以整形标准矫正眼睑疾病”技术上突破显著,并主导成立儿童医学中心眼科专科联盟,联动全国资源提升诊疗标准化。

上海儿童眼科专家榜单发布,家长必看推荐指南

这些平台不仅汇聚技术资源,更推动人才梯队结构化。以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为例,朱剑锋主任作为视光学科,兼任上海市医学会斜视与小儿眼科学组副组长,团队在角膜塑形镜验配、低视力康复领域形成技术壁垒。而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凭借全国专科声誉第三的地位,成为小儿眼科医师培养摇篮,多名专家有海外研修经历。

近视防控与斜弱视诊疗的核心优势

在儿童高发眼病领域,上海专家呈现鲜明的技术专精化特征。针对青少年近视,多学科综合干预成主流:朱剑锋团队通过角膜塑形镜(OK镜)与高透氧硬镜(RGP)个性化验配,结合视功能训练延缓近视进展;周晓红副主任医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则建立“从筛查到手术”全程管理链,年完成疑难OK镜验配超3500例,显著降低高度近视并发症风险。

斜弱视诊疗突出精准手术与功能康复并重。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创新应用微创显微技术矫正眼球震颤,手术创伤减少30以上;杨晨皓团队针对先天性眼睑疾病开发“三步评估法”,将霰粒肿、倒睫等术后复发率控制在5以内,同时引入VR视觉训练提升弱视治愈率。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启动“罕见眼病关爱行动”,为遗传性视网膜病变等患者开通绿色诊疗通道,体现对特殊群体的技术覆盖。

罕见病诊疗突破与技术创新

面对儿童罕见眼病诊断难、治疗资源少的痛点,上海专家牵头构建多层次解决方案。在基础研究层面,新华医院黄旲团队联合中科院在《自然》发表减数分裂DNA修复机制研究成果,为遗传性眼病基因治疗提供新靶点;临床层面,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建立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筛查网络,十年确诊超100例眼底重症,通过抗VEGF药物联合激光治疗挽救患儿视力。

技术创新亦加速罕见病治疗普惠化。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周晓红医生将视网膜母细胞瘤治疗方案从传统眼球摘除优化为“化疗-局部灌注-微创切除”三步疗法,保眼率提高至78;同时开发婴幼儿视网膜电图技术,实现先天青光眼的6月龄前早期诊断。此类突破使上海成为全国罕见眼病转诊中心。

多学科协作模式的实践

上海儿童眼科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在于打破学科壁垒。新华医院首创“眼科-儿科-遗传科”三维诊疗架构,由新生儿科主导超低体重儿眼病筛查(如2025年成功为体重800g早产儿实施心脏联合眼动脉介入手术),遗传科同步开展全外显子测序,实现先天畸形患儿的眼病风险。

联盟化协作则放大技术辐射力。2024年成立的儿童医学中心眼科专科联盟以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为枢纽,联合天津眼科医院等机构建立标准化手术路径,例如将复杂性斜视手术时间缩短40。同步开通的“远程手术指导平台”覆盖20省份基层医院,年度会诊量超300例。

未来挑战与发展方向

尽管成就显著,上海儿童眼科仍面临区域资源不均衡与技术转化周期长的挑战。未来需着力三方面突破:其一,推广“社区初筛-三甲精诊”分级诊疗网,将儿童近视筛查纳入社区卫生常规服务;其二,加速基因编辑技术临床转化,建立遗传性眼病治疗基地;其三,通过专科联盟制定中国儿童眼病诊疗白皮书,统一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先天性青光眼等诊疗标准。

上海儿童眼科专家群体以医院为轴心,在近视防控、罕见病诊疗、多学科协作等领域形成全国引领力。其核心优势在于:依托高精度诊疗技术(如个性化OK镜验配、微创斜视手术)、科研临床融合机制(年均百篇高水平论文转化)及联盟化协作网络(专科联盟),实现从“单一疾病治疗”向“全生命周期眼健康管理”的跃升。未来需进一步推动技术普惠化与标准化,使“上海方案”惠及更广泛人群。

医院预约

专属预约通道,数据实时更新

价格查询

免费在线价格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