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眼科作为临床重点专科及“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辽宁省分中心”,形成了以全飞秒激光、个性化角膜表层切削、ICL晶体植入为核心的近视矫正技术体系。张立军教授领衔的屈光手术团队精通SMILE全飞秒、Smart全激光、飞秒-LASIK等主流术式,结合患者角膜厚度、屈光度数及用眼需求个性化方案。尤其王佼佼教授在全飞秒领域的技术造诣备受瞩目,其通过精准的kappa角调整和散光轴位标记技术,显著提升高度散光矫正的可性,相关成果已在学术会议上作为行业标准推广。
针对超高度近视或角膜条件受限者,团队成熟开展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ICL)。张蕊教授创新性应用巩膜镜解决角膜移植术后不规则散光问题,研究表明患者戴镜后矫正视力提升率达100,镜片偏心量小于0.5mm,该项技术突破为传统RGP矫正失败者提供新选择。医院引进东北首台卡尔蔡司ARTEVO800眼科双导航3D手术显微镜,实现微米级手术精度,将角膜创伤和神经损伤降至低,加速术后视觉质量恢复。
高度近视并发症综合防治
大连三院眼科的核心优势在于对高度近视并发症的闭环管理。李胜、王树纲、祁媛媛等专家组成的眼底病团队,聚焦高度近视引发的视网膜脱离、黄斑裂孔、脉络膜病变等重症。2025年,刘新主任团队成功完成大连首例“自体视网膜神经上皮层移植术”,为一名眼轴28mm(远超正常24mm)的超高度近视患者封闭直径达1123μm的巨大黄斑裂孔。该技术通过移植自体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填补裂孔,结合生物性愈合促进周围细胞再生,破解了传统手术闭合率不足40的难题。
针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高度近视的复杂病例,王树纲教授提出“眼底病-屈光联合干预”策略:先通过微创玻璃体切割术处理出血或视网膜脱离,待眼底稳定后评估屈光矫正方案。临床数据显示,此类患者接受ICL植入后,91的患者矫正视力超过0.8。团队还建立高度近视专病数据库,推行“半年一筛查”制度,依托OCT、广域眼底成像等设备实现并发症早诊早治。
青少年近视防控创新体系
面对辽南地区儿童青少年近视率高发的挑战,医院构建“科学干预-精准控制-长期追踪”三级防控网络。张立军教授团队与大连理工大学开展医工合作,优化泪液生物标志物检测技术,通过提高采样量实现对圆锥角膜的早期预警。王佼佼教授则主导青少年近视防控门诊,结合角膜塑形镜(OK镜)、离焦框架镜及低浓度阿托品,为不同进展速率者提供阶梯式方案。
2025年,医院牵头引入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新成果——重复低强度红光(RLRL)疗法。该疗法针对600度以上高度近视青少年,采用650nm波长红光每日两次照射,临床证实可显著逆转眼轴增长。多中心研究显示,干预组患者一年内眼轴平均缩短0.06mm,近视度数降低0.11D,而对照组眼轴增长0.34mm。此技术已纳入医院近视防控科研项目库,未来将通过长期随访评估其远期安全性。
精益化安全保障系统
为确保手术安全,医院建立四级质控体系:1)精准术前评估:采用角膜地形图、角膜生物力学检测、眼底全景照相排除圆锥角膜及视网膜裂孔;2)术中实时监测:利用3D显微镜导航系统动态调整激光切削参数;3)并发症应急管理:对层间感染(DLK)、角膜上皮愈合迟缓等制定标准化处理路径。例如针对层间感染,团队提出“早期掀瓣冲洗+加替沙星局部强化给药”方案,将感染控制率提升至98。
术后护理同样凸显专业化优势。干眼中心董贺教授首创“多维度动态评估体系”,整合睑板腺成像定量分析与患者症状量表,为干眼患者脉冲光联合热脉动治疗。护理团队自主研发的视功能训练模块,通过调节灵敏度训练和对比敏感度刺激,加速术后双眼视功能重建,使患者满意度达96.2。
总结与展望:打造近视全程管理标杆
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眼科以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为契机,逐步形成覆盖“预防-矫正-并发症处理”的近视全程化管理生态。其核心优势体现在三方面:技术层面上,全飞秒与ICL手术的精准化应用引领区域屈光矫正标准;科研转化上,自体视网膜移植、RLRL疗法等创新技术填补辽南地区空白;质控体系上,多模态评估与并发症预警机制保障医疗安全。
未来发展方向聚焦三点:深化RLRL疗法在高度近视青少年中的长期效应研究;拓展基因检测技术在圆锥角膜风险中的应用;借助“沪连合作”平台推动近视防控适宜技术向基层下沉。正如张立军院长所言:“从视力矫正到眼健康守护,需以科技创新为引擎,让每一个患者从‘看得见’迈向‘看得清、看得舒适’。” 这一愿景正通过多学科协作与分中心资源的整合,逐步转化为惠及东北乃至全国的高度近视防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