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同仁医院屈光手术中心的无影灯下,一台高难度ICL晶体植入手术正在进行。患者是超高度近视合并散光的程序员,角膜薄且眼底条件复杂。主刀医生沉稳操作,仅15分钟后,一枚不足头发丝厚度的晶体精准植入眼内。术后次日,患者视力从0.02跃升至1.0——“像打开了4K超清模式”。创造这一奇迹的,正是同仁医院眼科专家熊瑛。作为国内高度近视矫治领域的领航者,她以年均千台的手术量、40余篇学术论文和多项课题,重新定义了近视手术的安全边界与可能性。
ICL手术的领航者
熊瑛团队的核心突破在于拓展了ICL(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的适应症边界。传统观念认为1800度是近视手术的极限,但她在临床中发现,部分超高度近视患者虽超出理论值,若其前房深度≥2.8mm且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达标,仍可通过化手术实现视力重建。这类患者术后裸眼视力达标率可达92,且并发症率低于报道的3阈值。
技术优势源于精细化操作体系的建立。她创新性提出“三维评估法”,即通过房角镜、UBM超声生物显微镜及OCT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三重验证,计算晶体与自然晶状体的间隙。针对散光患者,她主导的TICL(散光矫正型ICL)手术采用虹膜识别旋转定位技术,将轴向偏差控制在±2度内(标准为±5度),显著提升视觉质量[。一位术前双眼1800度合并弱视的患者,术后半年视力从0.4提升至0.7,视功能评估显示对比敏感度改善47。
高度近视的综合矫治
面对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的复杂病例,熊瑛提出“阶梯式矫治”理念。她发现传统单焦点晶体植入术后患者仍需依赖眼镜,而多焦点晶体(如三焦点、景深延长型EDOF)虽能解决全程视力,但对眼底条件要求严苛。为此,她建立个体化评估模型:对眼底健康的患者优选功能性晶体;对黄斑变性者则采用“ICL+单焦点晶体分阶段植入”,既规避风险又改善视功能。
更值得关注的是她对病理性近视的前瞻性干预。通过分析十年随访数据,她团队证实:眼轴≥26mm的患者中,每年定期接受广域视网膜筛查者,视网膜裂孔发现率提升3.2倍,而及时激光光凝可将网脱风险降低71。这一成果被纳入《中国高度近视诊疗专家共识》,推动近视管理从“矫正视力”向“防控失明”转变。
青少年近视防控先锋
“近视防控的黄金窗口在学龄前”,熊瑛在国务院妇儿工委课题中发现,小学阶段未建立屈光档案的儿童,近视进展速度较建档者快0.25D/年。她牵头开发的AI模型,通过角膜曲率、眼轴增速及父母近视史等参数,对近视高风险儿童预警准确率达89。
针对已近视群体,她提出“光学+行为”双干预策略:一方面精细化角膜塑形镜验配,独创“泪液环评估法”降低角膜点染率;另一方面联合神经视觉训练,改善调节滞后量。2023年数据显示,接受该方案青少年年近视进展控制在0.3D内,显著低于对照组0.75D。面对网络流传的“护眼视频”,她公开辟谣:“持续近距离用眼时,看绿色手机屏反而加重调节痉挛”。
科研转化的临床典范
作为科技部863课题“可植入式个性化人眼高阶像差矫正镜”核心成员,熊瑛将波前像差仪与角膜地形图数据融合,开发出国内ICL术后视觉质量系统。该系统通过模拟术后高阶像差变化(尤其是球差和彗差),指导晶体型号选择,使患者术后夜间驾驶眩光主诉率下降38。
她主导的多中心研究更颠覆传统认知:既往认为ICL不改变角膜生物力学,但通过Corvis ST角膜动态分析仪发现,术后1周角膜滞后量(CH)上升12,阻力因子(CRF)下降9。这一发现为圆锥角膜风险筛查提供了新指标,相关成果获实用新型专利。
人文关怀的医者典范
“高度近视不仅是眼部疾病,更是心理负重”,一位术后患者在反馈中写道:“熊医生总在术前询问我的职业需求——程序员需要中距离看清代码,教师则需要远距离看黑板”。这种个性化沟通源于她创立的“视觉需求三维问卷”,涵盖职业场景、生活习惯及心理预期,使患者满意度提升至98。
面对经济困难患者,她推动公益项目落地。2023年与何氏眼科合作启动“萤火计划”,为农村高度近视青少年提供补贴手术,使用同品牌晶体费用控制在3.6万元(市场价4.5万以上)。项目开展一年已资助127例手术,术后脱镜率100,视力达标率91。
光明未来的开拓之路
熊瑛的临床实践印证着近视矫治领域的范式转变:从追求“看得见”到实现“看得舒适”,从单一手术干预到全周期健康管理。其团队在ICL技术革新、复杂病例整合治疗及青少年近视防控层面的突破,为全球2.5亿高度近视患者注入希望。
未来挑战仍存:病理性近视的基因治疗路径、功能性晶体在超长眼轴眼中的稳定性、人工智能辅助手术规划系统的临床验证等,将是她课题组重点攻关方向。正如她所言:“眼科医生的使命不仅是摘掉眼镜,更要守护患者未来三十年的光明。” 这一愿景,正通过严谨科研与人文关怀的共振,在无数复明者的笑容中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