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院眼科自1920年创立以来,始终是中国眼科领域的标杆与引领者。作为我国早成立的眼科专科,这里曾汇聚了包括Dr. Fuchs父子等眼科学家,被誉为“东方的维也纳眼科中心”。历经百年积淀,协和眼科已发展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眼科基地,在复旦排行榜中位列全国第6。面对我国日益严峻的青少年近视问题(发病率高达10-20),协和近视专家团队依托多学科协作与前沿技术创新,构建了覆盖“预防-筛查-干预-治疗”的全周期防控体系,为守护国民视觉健康树立了行业典范。
百年积淀的专家矩阵
协和眼科汇聚了国内的近视防治专家团队,22位正高级专家与16位副高级专家中,多人担任学科带头人。例如李莹教授作为角膜屈光手术,擅长全飞秒Smile、千频SmarTPRK等精细化手术,尤其在复杂近视矫正及圆锥角膜治疗领域成就卓著;她同时牵头儿童近视防控项目,建立屈光发育档案以精准干预进展。罗岩教授则聚焦高度近视治疗,在国内率先开展屈光性人工晶体植入术(ICL/TICL),为角膜薄或超高度近视患者提供安全解决方案。
团队的专业分工覆盖近视全链条管理:刘小伟教授领衔眼整形与并发症治疗,解决高度近视相关的眼睑退缩、眼眶病变等问题;张顺华教授专攻近视合并白内障的联合手术,优化中老年患者视觉效果;陈有信教授团队深耕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研发的深度学习模型可通过眼底彩照自动分级近视性黄斑病变,提升筛查效率。这种“专病专治”的矩阵模式,确保患者获得精准化、个性化的诊疗方案。
全周期近视防控体系
协和眼科的近视管理远不止于手术干预。针对青少年群体,团队提出“临床-心理-运动-营养-教育”五位一体的主动健康模式,强调从学龄前建立屈光发育档案,动态监测眼轴、角膜曲率等关键指标。2024年服务升级后,科室将眼轴检测独立成单独队列,预约时间从1周压缩至1天,大幅提升筛查效率。
在科普教育方面,“协守光明”团队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发布指南。他们指出:每天户外活动≥2小时是延缓近视的核心措施,因自然光照可刺激视网膜多巴胺分泌,抑制眼轴增长;而用眼习惯上需遵循“20-20-20”法则(每20分钟远眺20英尺外20秒)。对于已近视儿童,团队严格规范低浓度阿托品使用,警示自行用药可能导致畏光、视近模糊等副作用,强调必须在医生监测下使用。
精细化矫正手术技术
作为国内近视手术的开创者,协和1993年率先引进准分子激光技术,至今已完成超30万例手术。目前科室覆盖所有主流术式:
2014年协和引进全球的蔡司全飞秒设备后,进一步实现“个性化”:基于角膜地形图、像差分析等数据,为患者匹配手术参数,显著提升夜间视觉质量。2024年暑期前,科室新增自助眼压检测仪、自动预约系统,优化“摘镜潮”就诊流程,确保方案设计兼顾安全性与生活需求。
多维度科研创新
协和近视专家团队将临床难题转化为科研突破。陈有信教授团队开发的AI眼底病变分级系统,通过ResNet-50与DeepLabv3+双模型协同,可自动识别黄斑萎缩、漆裂纹等病理性近视标志,准确率达92.5。该技术填补了基层筛查资源不足的缺口,已应用于援藏、援非医疗项目。
在跨学科合作中,团队参与制定《基于主动健康的生长发育诊疗中心建设共识(2025)》,推动建立“临床-心理-运动”联合干预模式。李东辉技术组改良的眼轴测量规范被纳入防盲标准,其研究发现:眼轴年均增长>0.3mm的儿童需启动强化干预,为早期防控提供量化依据。
未来挑战与方向
协和眼科的百年历程印证了我国近视防治从“解决屈光问题”向“守护全生命周期眼健康”的转型。面对高度近视年轻化趋势,团队提出三重目标:
深化AI和远程医疗应用。陈有信教授的眼底AI模型需拓展度近视并发症预警,如结合OCT影像视网膜脱离风险;推动政策转化。将“屈光发育档案”纳入公共卫生项目,建立电子化青少年视力数据库;加强跨学科整合。联合内分泌科、心理学界研究光照疗法、行为干预对近视的控制效能。
正如眼科主任于伟泓所言:“走小步不停步”。在技术创新与服务优化的协同下,协和近视专家团队将持续引领中国近视防治走向精准化、系统化与人性化的新阶段。而公众也需明确认知:手术仅为“摘镜”手段,青少年时期建立的科学用眼习惯,才是抵御近视风暴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