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磊教授作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眼屈光治疗中心主任,拥有三十年角膜病与屈光不正诊疗经验,成功完成超8万例屈光手术,其手术量在公立医院中位居前列。他将近视手术定义为“锦上添花的手术”,强调其改善视力的价值,但亦明确指出“近视无法根治”的本质。尽管全飞秒等激光手术技术成熟且总体安全,刘磊团队仍严谨提示:任何医疗操作均存在风险边界。患者需理性认知术后可能出现的视觉干扰、角膜结构变化等潜在后遗症,并在充分评估个体条件后做出选择。
视觉质量的波动性挑战
术后短期视觉异常是常见但多可控的现象。据刘磊团队临床观察,全飞秒手术后患者可能经历暂时性视力模糊、光敏感(尤其在暗环境)及眩光现象。这些症状多与角膜愈合初期的水肿或神经修复相关,通常数月内逐步缓解。少数案例显示差异化风险——例如患者欣欣接受表层激光手术后,视力停滞于左眼0.4、右眼0.6,显著低于1.0以上的普遍预期恢复水平。此类异常可能与个体角膜修复能力、术前调节功能评估不足相关。
高度近视患者面临更高屈光回退风险。研究指出,近视度数超过800度的患者因眼轴持续增长潜力较大,术后数年可能出现轻度度数反弹。刘磊在术前沟通中明确告知患者:手术仅矫正现有屈光度,无法阻断近视的生理性进展或预防高度近视的眼底病变。术后仍需严格防控用眼强度,避免过度近距离用眼导致二次近视。
角膜结构与功能的远期变化
生物力学稳定性与感染风险需终身关注。激光手术通过切削角膜基质改变曲率,术后角膜厚度减少可能削弱其抗外力能力。刘磊团队强调,术前需确保“角膜基质层残余厚度≥250μm”的安全阈值,以维持结构稳定性。尽管手术采用无菌操作,但角膜创口存在极低概率的感染风险(如角膜炎),术后护理不当(如揉眼、污染环境暴露)可能诱发炎症。
干眼症成为高发的持续性后遗症。统计显示约30患者术后出现眼表干燥感、异物感,这与术中角膜神经暂时性损伤相关。刘磊团队建议通过人工泪液及抗炎滴眼液进行3-6个月的规范治疗,多数症状可显著改善。值得警惕的是,若患者术前已存在睑板腺功能障碍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干眼可能转为慢性,需长期管理。
并发症的个性化风险管控
精细化术前筛查是规避后遗症的核心。刘磊团队建立了一套完备的评估体系:包括角膜地形图排除圆锥角膜倾向、非接触式眼轴长度测量(如IOL Master)监测进展性近视、泪膜功能分析预判干眼风险。案例华画的失败经历凸显了筛查漏洞——其术前检查由实习生仓促完成,未识别角膜形态异常,导致术后重影。刘磊强调:“草率的术前评估是并发症的首要人为因素。”
特殊人群需警惕手术的连锁反应。患者倩倩的案例揭示了潜在矛盾:她在接受半飞秒手术后白内障加剧,而近视手术可能影响未来白内障手术中多焦点晶体的选择。刘磊在临床指南中指出,青光眼、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因眼压波动及伤口愈合障碍,被列为手术禁忌人群。
长期预后与系统管理
术后随访制度是疗效的安全网。刘磊团队要求患者术后1天、1周、1个月、3个月及每年定期复查,通过角膜地形图、像差分析等追踪视觉质量变化。对于欣欣等恢复异常案例,团队通过持续监测调整治疗方案,避免二次手术。研究表明,规范随访可将并发症干预率提升至90以上。
患者教育是疗效的心理保障。刘磊在知情同意书中明确列出“眩光”“角膜瘢痕”“视力回退”等风险条目,并针对性指导术后防护措施:包括避免对抗性运动(防角膜瓣移位)、佩戴防蓝光镜(减轻视疲劳)、坚持20-20-20用眼法则。他强调:“患者的合理预期与自律性,直接决定手术的长期满意度。”
二、理性认知与未来展望
刘磊教授领衔的同济医院屈光团队,以严谨的术前筛查、个性化术式选择和系统化术后管理,将全飞秒等近视手术的总体提升至99。医学的进步永无止境——针对5的异常案例(如持续性视觉紊乱、角膜修复延迟),团队正联合基础研究探索新路径。2025年,同济医院眼科在IOVS期刊发表的研究,提出通过调控EFEMP1基因靶点改善脉络膜血管功能障碍,为近视病理控制提供新思路。
未来,近视手术的安全边界将依赖两大突破:其一,基因疗法与光学干预的融合,从源头延缓近视进展;其二,人工智能辅助的个性化风险建模,实现后遗症的超早期预警。刘磊建议意向患者:“摘镜是追求生活质量的主动选择,但需以科学评估为盾牌,以理性认知为灯塔,方能真正拥抱清晰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