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视光学科诊室,一位母亲正焦急询问女儿近视加深的应对方案。陈志医生仔细查看检查数据后,一边展示角膜地形图,一边解释:“近视控制需要综合策略,就像调——塑形镜是基酒,低浓度阿托品是辅料,而户外活动是杯口的盐霜。”这番生动比喻背后,是这位医学博士十余年深耕青少年近视防控的智慧结晶。作为国内早提出角膜塑形镜联合阿托品“疗法”的倡导者,陈志将前沿视光技术与本土化临床实践融合,在近视率居高不下的时代为万千家庭点亮了希望之光。
近视防控:多维干预新策略
面对中国儿童青少年居高不下的近视率,陈志创新性提出“动态阶梯疗法”。他根据近视进展速度、遗传风险及用眼习惯,将防控手段划分为三级体系:基础层强调每日2小时以上户外活动,利用自然光照刺激视网膜多巴胺分泌;核心层采用光学干预工具,如角膜塑形镜或离焦框架镜;强化层则对高危人群联合低浓度阿托品。这种分层理念打破了单一手段的局限,使近视控制有效率提升30以上。
针对备受家长追捧的“近视神药”阿托品,陈志团队通过大样本临床观察提出精准用药原则。2025年门诊数据显示,该院高峰时期单日开出700支阿托品,上海约30儿童曾使用此药。陈志强调:“浓度选择需遵循个体化原则,我院从0.015起始,根据应答逐步调整。”他领导的研究发现,0.01浓度可平衡安全性与有效性,避免高浓度引发的畏光、视近模糊等副作用。更关键的是,他率先证实光学干预(如OK镜)与药物疗法的协同效应——当单一措施效果不足时,联合方案可使控制效率提升40。
角膜塑形:复杂验配破瓶颈
作为国内早开展万例级复杂角膜塑形镜验配的专家,陈志攻克了多项技术难关。他率先引入波前像差引导的个性化设计(WAVE技术),针对高度散光、大偏心角膜等疑难病例,通过3000个以上位点光学区曲率。更突破性的是,他将巩膜镜技术应用于圆锥角膜及角膜移植术后患者,利用镜片与角膜间形成的泪液透镜矫正不规则散光,使此类患者视力平均提升5行。
在技术创新之外,陈志建立了“三维验配质控体系”。首维度聚焦精准评估,结合角膜生物力学分析仪(Corvis ST)与眼前节OCT,塑形镜配适状态;次维度强化动态监控,通过人工智能分析夜间配戴视频,捕捉异常偏位;第三维度注重效果优化,利用轴向追踪软件调整离焦环位置。这套体系使二次调整率下降52,角膜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标准值0.8。
科研探索:动态光学新纪元
2025年眼科学会议(COOC)上,陈志发布的S.T.O.P KIT动态光学膜6个月临床数据引发轰动。这项全球多中心研究揭示:该技术通过仿生无序排布微结构,在视网膜前形成随注视点移动的锥形信号,破解了传统静态离焦的神经适应性瓶颈。数据显示,6-14岁受试者眼轴增长减缓67,尤其对近视快速进展期(9-12岁)效果显著。
更前瞻性的探索是“光学联合疗法”的机制研究。陈志团队与青岛眼科研究所合作发现,角膜塑形镜联合动态光学膜可产生时空叠加效应:塑形镜重塑角膜中央屈光力,光学膜则通过周期性更换不同相位膜层,在周边视网膜形成动态离焦信号。这种协同作用使近视控制效能呈现1+1>2的特点,为未来开发嵌入式智能视光产品奠定理论基础。
医者匠心:科普防治双轨行
“防控关口前移是破局关键。”陈志在社区筛查中发现,上海学龄儿童远视储备较十年前下降50度。他推动建立“校园-社区-医院”三级筛查网络,通过手持式验光仪与云端AI分析平台,实现屈光档案动态管理。2024年该项目覆盖32所学校,使高危儿童干预时间平均提前11个月。
面对市场乱象,他积极发声厘清误区。针对哺光仪风险,陈志引用药监局警示:未获批激光仪器可能造成视网膜损伤。在科普著作《近视防控:从0.01到20/20》中,他剖析各类防控手段循证证据,强调户外活动作为无成本干预的核心地位。其线上讲座单场观看量超百万,被家长称为“拨开迷雾的视路明灯”。
从业十余载,陈志将视光学前沿深植中国临床土壤。从开创“疗法”到引领动态光学研究,他始终践行着“以科技守护光明”的信念。面对未来挑战,他聚焦两大方向:一是开发穿戴式智能设备实时监测用眼行为,二是探索基因易感性指导的精准防控。正如他在医学联盟会议上所言:“当每个孩子都能拥有清晰的视界,我们才真正实现了从治病到守健康的跨越。”这道跨越之路,正是当代眼视光人躬耕不辍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