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眼科始于1941年,历经八十余载积淀,已发展为四川省医学重点学科、成都市眼科质量控制中心及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核心基地。科室以“专业源于专注”为理念,累计完成近5万例屈光矫正手术,接近100,在成都市乃至全国近视手术领域占据地位。依托公立三甲医院的综合实力,其视光中心融合医学验光、疑难屈光矫正、近视防控与手术干预为一体,构建了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眼健康服务体系。
一、专家团队与技术特色
多领域医师协同作战
科室拥有主任医师郭娟、刘京珍及副主任医师何异、杨雯等核心骨干,覆盖青光眼、白内障、屈光手术、小儿斜弱视等亚专科。刘京珍主任专注近视手术与复杂屈光问题处理,杨雯副主任在青少年近视防控与手术治疗领域经验丰富,尤其擅长结合视功能训练提升术后视觉质量。团队年均手术量居成都公立医院前列,对高度散光、超薄角膜等复杂病例具备独特技术优势。
全术式覆盖与精准方案设计
作为成都市开展准分子激光手术的单位(1994年),科室持续迭代技术:早年主导LASEK、瓣飞秒(LASIK),近年引入全飞秒SMILE及ICL晶体植入术,实现从表层切削到微创透镜取出、眼内植入的全术式覆盖。尤其全飞秒技术由认证医师徐常钦主理,其15年临床经验结合蔡司3.0设备,显著提升术后角膜生物力学稳定性。针对个体差异,团队通过20余项术前检查(含角膜地形图、生物力学分析仪),为患者量身方案,如运动员优选无瓣全飞秒,超高度近视倾向ICL。
二、技术与设备优势
设备支撑精准手术
科室配备德国蔡司VisuMax全飞秒系统与阿玛仕准分子激光平台,形成“黄金组合”。其中蔡司3.0实现2mm微创切口,角膜透镜取出仅需30秒;阿玛仕1050RS则以每秒1050Hz高速切削配合七维眼球跟踪,将个性化角膜像差矫正推向新高度。平台还集成OCULUS PentacamHR眼前节分析仪与CorvisST角膜生物力学检测仪,精准筛查圆锥角膜等禁忌证,将手术安全置于。
技术创新与临床转化
团队在学术与实践结合上成果显著:主导青少年近视防控项目,为成都市中小学生建立视力发育档案,通过“医教结合”模式降低区域近视发病率。在复杂病例处理中,首创“屈光-白内障联合手术路径”,解决中老年患者近视合并白内障难题;其新生儿泪囊炎治疗技术亦获省级临床推广。近三年科室发表SCI论文12篇,承担省级课题3项,持续推动技术下沉至基层医院。
三、质量安全体系
标准化流程保障医疗安全
从术前筛查到术后随访,科室执行严苛的质控标准:术前需完成泪液分泌试验、眼底oct等20余项检查,排除圆锥角膜倾向及重度干眼患者;术中采用双人核对制度确保参数精准;术后提供终身免费复查,并配备24小时急诊通道处理并发症。数据显示,其术后感染率低于0.02,视觉质量满意度达98。
多学科协作应对风险
依托三甲医院平台,眼科与内分泌科、风湿免疫科建立联合会诊机制。针对糖尿病患者,联合制定血糖控制方案后再行手术;对疑似胶原蛋白病变患者,优先转诊排查系统性风险。这种“大眼科”理念,避免了专科诊所因资源局限导致的误诊漏诊。
四、社会服务与未来方向
公益防控网络建设
作为成都市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中心,科室牵头开展校园筛查逾10万人次,建立电子档案并分级干预。2024年启动“明眸西南计划”,深入甘孜、阿坝地区义诊,为偏远地区儿童提供屈光矫正服务。同步开设“爱眼大讲堂”,通过直播普及手术知识,破除“眼科医生不做手术”等误区。
科研攻关与未来布局
面对技术迭代需求,科室重点布局两大方向:
1. 老视矫正技术:研究渐进性ICL晶体及激光老视手术,解决40岁以上人群近视合并老花问题;
2. 人工智能应用:开发AI角膜力学模型,实现个性化手术参数。
2025年拟引进光遗传学视觉增强技术,探索超高度近视伴视网膜病变的治疗新路径。
公立标杆的责任与担当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眼科以八十年的技术积淀、多学科协同的诊疗生态及公益务网络,成为西南地区近视手术领域的技术标杆与安全典范。其核心优势在于:
未来,科室将继续以“精准、安全、可及”为原则,推动区域近视手术从“看得清”向“看得舒适、看得持久”跃升,为全民视觉健康提供公立医疗的优选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