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长姓名 | 任职时间 | 主要事迹及贡献 |
---|---|---|
黄雄飞 | 1952年8月 - 1960年4月 | 1952年8月,由9家个体医师组建唐山市卫协医院,民主推选黄雄飞为院长。医院建立初期积极修缮房屋、添置设备,依靠联合投资和政府贷款,建成较为完善的小型综合医院,除眼科外还有多科室。 |
刘伯森 | 未明确提及具体任职时间段 | 转业干部,选择了当时很穷的唐山市眼科医院。当时医院条件简陋,仅有几排简易房、一架破旧的X光机和一辆“”的三轮车。 |
郑继密 | 现任 | 眼科医学领域专家,唐山市医学会眼科分会主任委员。在其领导下,医院发展迅速。在无上级拨款和银行贷款的情况下,医院拥有价值3000万元的大型眼科医疗设备共320台套,下设31个临床医技科室、10所社区医疗服务站,200张住院床位。与5年前相比,年门诊量达20多万人次,年平均出院病人5000多人次,分别增长132%和170%,业务收入增长45倍,固定资产由5年前的600万元增至4500多万元。被评为省、市、区劳动模范,当选为区人大代表。主持医院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总结主题教育成效与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参与华北理工大学关于建立直属附属医院的考察交流活动。 |
解释说明:表格中“任职时间”根据参考资料中的信息进行填写,部分信息未明确提及的则如实标注。“主要事迹及贡献”是对参考资料中各位院长相关事迹的概括总结。
在唐山的医疗领域中,唐山眼科医院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眼科疾病的诊疗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医院的发展离不开历届院长的辛勤付出和卓越领导。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勇气和担当,带领医院不断前行,书写着一篇篇精彩的发展篇章。接下来,让我们一同走进唐山眼科医院历届院长的故事,探寻他们为医院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早期奠基:黄雄飞与唐山市卫协医院
时间回溯到1952年8月,在唐山市卫生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响应号召,为了方便群众防病治病,9家个体医师走到了一起,组建了一个集体所有制的联合医院——唐山市卫协医院,这便是唐山眼科医院的前身。“卫协”,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卫生联合协作之意,蕴含着医者们治病救人的仁心。
在医院成立之初,民主推选黄雄飞为院长。那时候的医院,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但黄雄飞院长并没有退缩,他带领着医院的全体人员积极投入到医院的建设中。他们首先着手修缮房屋,为患者提供一个相对舒适的就诊环境。同时,积极添置设备,依靠联合投资和政府贷款,逐步完善医院的硬件设施。
在黄雄飞院长的领导下,医院建成了较为完善的小型综合医院,除了眼科之外,还设立了多个科室。这一时期的努力,为唐山眼科医院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医院在当地逐渐有了一定的知名度,能够为更多的患者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尽管当时的条件有限,但大家都怀揣着对医疗事业的热爱和对患者的责任,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
1960年4月,卫协医院划入全民所有制企业,改称“唐山市区中心医院”。这一转变,标志着医院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也为后续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而黄雄飞院长在前期的努力和贡献,无疑为医院的转型和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改革先锋:刘伯森的艰难抉择与坚持
在唐山眼科医院的发展历程中,刘伯森院长是一位不得不提的关键人物。他有着特殊的身份——转业干部。转业前,他在部队从事医务工作,并且在唐山抗震救灾中留下了残疾,经常腰疼难忍。有人戏称这是他在抗震救灾中获得的“纪念品”。
当脱下军装面临转业安置时,唐山市转业干部安置办公室的同志对他说:“老刘,你的情况我们了解,你是功臣,身体又带着残,想去哪个单位尽管说,我们会尽力的。”然而,刘伯森做出了一个让很多人都意想不到的选择——他选择了唐山市眼科医院这个当时很穷的集体单位。
他的这一选择遭到了老婆、孩子的强烈反对,亲朋好友也耐心劝阻,但他心意已决。当他走进这家医院时,看到的景象着实让人揪心。几排简易房,一架破旧的X光机,一辆“”的三轮车,这就是当时眼科医院珍贵的家当。但刘伯森并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倒,他看到了医院的潜力和发展的可能性。
在刘伯森院长的带领下,医院开始了艰难的改革和发展之路。他深知,要想让医院发展起来,必须要从根本上改变医院的现状。他积极寻找资源,努力改善医院的医疗设备和设施。尽管面临着身体上的不适和诸多外界的压力,但他始终坚守在岗位上,为医院的发展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他的改革举措和坚持,让医院在艰难的环境中逐渐有了起色。虽然当时的发展速度可能不是很快,但他为医院注入了一种勇于改革、积极向上的精神,这种精神也成为了医院后续发展的宝贵财富。
辉煌引领:郑继密与医院的腾飞
如今的唐山眼科医院,已经成为了一所声誉卓越、技术先进的眼科专科医院。而这一切的成就,离不开现任院长郑继密的卓越领导。郑继密院长是目前眼科医学领域的专家,同时也是唐山市医学会眼科分会主任委员,在眼科领域有着深厚的造诣和丰富的经验。
在郑继密院长的领导下,唐山眼科医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硬件设施方面,在无上级拨款和银行贷款的情况下,医院凭借自身的努力,拥有了价值3000万元的大型眼科医疗设备共320台套。这些先进的设备为医院的诊疗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能够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各种眼科疾病。
医院的科室设置也更加完善,下设31个临床医技科室、10所社区医疗服务站,并且拥有200张住院床位。这使得医院能够为不同需求的患者提供更加全面、便捷的医疗服务。与5年前相比,医院的各项业务指标都有了显著的增长。年门诊量达20多万人次,年平均出院病人5000多人次,分别增长132%和170%,业务收入增长45倍,固定资产由5年前的600万元增至4500多万元。其发展速度和人均效益在全市乃至全省医疗单位中堪称。
郑继密院长不仅在医院的硬件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在医院的管理和文化建设方面也有着独特的见解和举措。他注重抓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从改革劳动分配制度和人事管理制度入手,对医院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根据院情打破“大锅饭”,实行按劳取酬,充分调动了医院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他的带领下,医院的团队凝聚力不断增强,医护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专业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他还积极推动医院与外界的交流与合作,参与华北理工大学关于建立直属附属医院的考察交流活动,为医院的未来发展拓展了更广阔的空间。
郑继密院长的卓越领导和辛勤付出,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和赞誉。他被评为省、市、区劳动模范,当选为区人大代表。这些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的肯定,也是对唐山眼科医院发展成就的一种认可。
医院现状:优质的诊疗环境与服务
如今走进唐山眼科医院,就能被其专业而舒适的环境所吸引。医院内设施齐全,布局合理,无论是挂号、就诊还是检查,流程都设计得井然有序,让患者在就诊过程中感受到极大的便利。医院的每一层都保持得干净整洁,宽敞的大厅设有舒适的休息区,使患者的等待变得不再枯燥。
在诊疗方面,唐山眼科医院也有着自己的优势。医生们遵循严谨的诊疗流程,对每一位患者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专业的眼部检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医院的医生团队实力雄厚,除了院长郑继密之外,还有刘彦才副院长等一批的医护人员。
刘彦才副院长对待患者认真负责。当患者前来就诊时,他通过眼压和视力测试检查,再用裂隙灯进一步检查。即使患者病情复杂,如患有大黑核儿白内障、超高度近视、超长眼轴、高度近视视网膜病变且失去治疗时期,手术难度和风险都很高,他还是坦诚地告知患者情况,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出合理建议,推荐患者到设备和技术的北京同仁医院进一步诊治。这种对患者负责的态度,赢得了患者的信任和好评。
解鹏亮医生则展现出了高尚的医德。在面对一位因外伤导致真菌性角膜炎的老年患者时,患者经过三次手术治疗效果不明显,甚至想要放弃治疗摘除眼球。解鹏亮医生认为患者还有手动视力,不应轻易放弃,在患者未如期复查的情况下,主动联系患者,体现了他对患者生命和健康的尊重。
未来展望:传承与创新共发展
回顾唐山眼科医院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到历届院长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医院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黄雄飞院长为医院奠定了基础,刘伯森院长带来了改革的勇气和坚持,郑继密院长则引领医院走向了辉煌。在未来的发展中,唐山眼科医院需要继续传承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
传承意味着要继续保持对患者负责的态度,坚持严谨的诊疗流程和高尚的医德医风。医院的每一位医护人员都应该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同时,要传承医院的文化和传统,让医院的发展具有深厚的底蕴。
创新也是医院未来发展的关键。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医学的不断发展,眼科领域也在不断涌现新的技术和治疗方法。唐山眼科医院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积极引进和应用新的技术和设备,不断提高医院的诊疗水平。同时,要加强科研创新,培养更多的眼科专业人才,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在人才培养方面,医院可以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举办学术交流活动、开展科研项目等方式,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此外,还可以引进国内外的眼科专家,为医院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服务模式方面,医院可以积极探索“互联网 + 医疗”的服务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的医疗服务。例如,开展线上预约挂号、远程医疗诊断等服务,让患者可以更加方便地享受到优质的眼科医疗资源。
唐山眼科医院在历届院长的带领下,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未来的发展中,只要继续传承和创新,坚持以患者为中心,不断提高医院的综合实力和服务水平,就一定能够在眼科医疗领域继续创造新的辉煌,为更多的患者带来光明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