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豫北地区医疗卫生体系中,浚县人民医院作为一所拥有七十余年历史的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其眼科服务承载着县域居民视力健康的重要使命。随着学业负担加重和电子设备普及,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形势日益严峻,而中老年人近视并发症诊疗需求同样迫切。在公立医院深化改革背景下,这家1949年建院、占地216亩的县级医院,如何依托现有资源构建科学的近视防治体系?本文将从资源配置、技术特色、质量管控及健康干预等多维度展开分析,揭示其在近视诊疗领域的真实服务水平。
专业团队构成
浚县人民医院眼科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的医疗团队,现有副主任医师曹慧琴、主治医师杨敏、主任医师刘玉洲及主治医师李巍等骨干力量。团队成员覆盖不同职称层级和亚专业方向,其中刘玉洲主任在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及胬肉治疗领域具有专长,这类手术技术积累对高度近视继发性青光眼的诊疗具有直接支撑作用。而曹慧琴、杨敏等医师在眼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经验,则为近视及相关屈光问题的常规诊治奠定了基础。
该科室依托医院1363人的总在岗人员规模,建立了多学科协作机制。当遇到近视伴随视网膜病变的复杂病例时,眼科可与神经内科、心血管科等重点专科开展会诊,其中心血管科张玉杰副主任医师在微创介入领域的经验,为近视合并全身性疾病的诊疗提供了技术支持。这种“专科主导、多科联动”的模式,增强了复杂近视并发症的综合处置能力。
硬件设备配置
在诊断设备方面,医院配备西门子1.5T超导磁共振、1000MA数字X光机及多层螺旋CT,这些高端影像设备为病理性近视引发的视网膜脱离、黄斑变性等并发症的诊断提供了技术保障。尤其在儿童近视防控中,的眼轴长度测量和眼底成像对近视进展监测至关重要,而浚县人民医院的影像设备体系基本满足此类需求。
但相较于省级专科医院,其在近视矫治专项设备的配置上仍有提升空间。目前公开资料未提及全飞秒激光系统或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设备,这意味着对角膜塑形镜(OK镜)验配、屈光手术等近视干预手段的实施可能受限。不过医院近年持续投入设备升级,拥有奥林巴斯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多维彩超等500余台高精设备,为近视患者的全身健康状况评估提供了硬件支持,这对鉴别糖尿病性近视等继发性问题具有临床价值。
标准化诊疗流程
在医疗质量控制方面,医院经受了严格的监管考验。2023年河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飞行检查中,浚县人民医院作为被检单位,按要求完成了医疗器械管理问题的整改。此次检查覆盖“无菌和植入类医疗器械”等近视诊疗相关器械,表明其在验配器械的采购验收、贮存维护等环节已建立规范化流程,这对角膜接触镜等近视矫正器械的安全使用至关重要。
近视防控流程管理上,医院建立了“筛查-干预-随访”体系。依托全县重点专科地位,开展中小学生视力普查项目,对初筛异常者转诊至眼科进行医学验光、眼压测量及眼底检查。针对不同近视进展阶段,医师团队会制定差异化方案:对单纯性低度近视以光学矫正和用眼指导为主;对快速进展期青少年提供低浓度阿托品治疗;对高度近视并发症则启动多科会诊。这种分级干预模式体现了循证医学原则,但近视防控数据库建设和长期随访机制仍有优化空间。
健康科普教育
近视防控离不开公众认知提升,医院积极履行健康宣教职能。2021年该院创作的健康科普舞台剧《捉“妖”记》入围健康科普作品大赛,标志着其科普能力获认可。作品通过生动形式传播眼健康知识,尤其对儿童青少年这一近视高发群体具有教育价值。
院内宣教体系同样系统化。眼科门诊设置视力保护宣传栏,定期举办“近视防控大讲堂”,由医护人员讲解角膜塑形镜护理要点、高度近视眼底自查方法等实用技能。在社区层面,团队深入学校开展视力筛查时同步发放科普资料,将防控关口前移。这种“院内宣教+社区延伸”的模式,与河南省科协推动的“电工科普便民服务站”等科普创新实践形成呼应,共同构建基层健康促进网络。
眼科服务的核心价值体现在对视力健康的全程守护。浚县人民医院眼科通过专业团队建设、设备迭代更新及标准化流程实施,基本构建了覆盖近视筛查、光学矫正、并发症防治的综合服务体系。尤其在青少年近视防控领域,其健康科普作品获得认可,彰显了基层医疗机构的创新能力。但面对日益增长的屈光手术需求,未来需重点加强三方面建设:一是引进全飞秒激光系统等先进屈光手术设备;二是与河南省眼科人工智能联盟等省级平台深化技术协作;三是建立县域近视防控大数据平台,实现从治疗向预防的转型。唯有如此,这家承载历史荣光的县级医院,才能在人口结构变迁和健康需求升级的时代背景下,持续守护浚县百姓的“光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