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三角医疗高地中,一位深耕眼底病领域的眼科专家虽常被公众与“上海”紧密关联,但其实际执业于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她就是朱蓉嵘主任医师。作为该院眼科副主任和硕士生导师,朱蓉嵘凭借在玻璃体视网膜疾病领域的精深造诣和临床创新贡献,影响力辐射至整个华东地区,甚至在全国眼底病诊疗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她将前沿技术融入复杂眼底手术,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脱离等致盲性眼病的治疗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以严谨的科研推动行业标准革新,其临床与学术双轨并进的轨迹,重新定义了当代眼科医生的价值维度。
临床专长与手术革新
在眼底病诊疗领域,朱蓉嵘的临床实践展现出显著的系统性与创新性。她专攻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微创治疗,尤其擅长通过25G/27G微创玻璃体切除术治疗玻璃体积血、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黄斑裂孔等高风险疾病。这类手术切口小于0.5毫米,显著降低术后散光与炎症反应,使患者视力恢复周期缩短30以上。其技术核心在于处理硅油填充眼、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复杂病例时,能精准剥离增殖膜并保护视网膜微结构,这一能力源于对眼底三维解剖的深刻理解。
面对葡萄膜炎等易误诊疾病,她建立了多模态影像协同诊断体系,将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荧光素血管造影(FFA)与基因检测结合,显著提高早期确诊率。特别是在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白塞氏病等疑难葡萄膜炎的鉴别诊断中,她提出根据房水闪辉程度分级选择冲击治疗的方案,有效避免患者因过度用药引发青光眼等并发症。这种基于病理生理特点的个体化策略,使治疗有效率提升至91.5,成为行业内重要参考标准。
学术科研与行业引领
朱蓉嵘的学术影响力体现在跨区域临床研究合作与技术规范化推广两大维度。作为江苏省研究型医院学会玻璃体视网膜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她牵头华东地区12家医院开展“玻璃体切除术后眼压波动规律的多中心研究”,证实术后24小时是继发性青光眼的高危时段,该成果被纳入《中国微创玻璃体手术临床实践指南(2025版)》,推动术后监护流程标准化。在药物临床试验领域,她担任眼科GCP主要研究者,主导阿奇霉素滴眼液治疗睑缘炎相关角结膜炎的Ⅲ期试验,创新性提出以角膜上皮缺损面积变化率为核心评价指标,为眼科局部用药评价体系提供新范式。
她持续推动眼科诊疗技术智能化转型。在第六届江苏省眼科影像规范化学习班上,她展示人工智能辅助下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级系统,通过深度学习算法对视网膜照片进行自动分型,在社区筛查中实现敏感度98.2、特异度96.7。这一技术突破使基层医院具备三甲医院的诊断能力,直接促成江苏省“眼底病分级诊疗网格”建设,相关经验已被写入防盲技术指导文件。
患者关怀与医学教育
在临床服务层面,朱蓉嵘构建了全周期健康管理模型。针对糖尿病患者,她设计“视网膜病变风险预警-手术干预-术后云随访”路径,患者术后需通过手机APP上传居家视力自查数据,系统自动触发高危指标警报。这一模式使重度非增殖期糖尿病患者失明风险降低43,相关经验获江苏省医学新技术引进一等奖。对于儿童眼外伤患者,她创新性采用VR技术模拟手术环境,通过沉浸式体验消除患儿术前恐惧,使全身需求减少35,术后心理评估依从性提升至89。
作为硕士生导师,她将临床胜任力培养贯穿教育全程。其主导的“显微外科技能阶梯训练”课程独创四阶段教学法:从离体猪眼玻璃体注塑操作、显微缝合训练,进阶到VR模拟手术,终在助手位参与真实手术。该方法使研究生独立完成玻切手术的时间提前至规培第18个月,远低于行业平均的36个月。她培养的12名研究生已成为长三角地区眼科骨干,其中3人在省级手术技能大赛获奖,印证其教育模式的可持续价值。
朱蓉嵘以眼底病微创治疗技术革新为支点,在临床诊疗标准化、科研转化化、患者管理智能化层面形成突破性贡献。其价值不仅体现在个人完成超3000例高难度玻璃体手术,更在于通过多中心研究推动行业指南更新,以及构建可复制的“筛查-干预-随访”眼底病防治模式。未来亟需探索其团队研发的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在基层医疗机构的适配性,并开展中医活血化瘀法对术后视神经保护的循证医学研究,以进一步贯通中西医结合防治眼底病的路径。正如她在江苏省眼科影像会议上强调的:“眼科医生的使命是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可及的精准医疗服务”——这恰是其专业精神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