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三角医疗创新的前沿阵地上,一支融合人工智能、临床医学与转化研究的眼科团队正悄然重塑疾病诊疗范式。上海交通大学与清华大学通过医工交叉形成的眼科医生联合团队,以视网膜为“窗口”,将眼科诊疗边界延伸至神经系统疾病防控领域,成为引领“眼-脑轴”研究的先锋力量。他们开发的DeepRETStroke系统仅需一张眼底照片即可中风风险,突破传统脑影像筛查的成本壁垒,为全球脑卒中预防提供了中国方案。这支跨地域、跨学科的队伍,正以技术创新诠释“健康中国”的战略内核。
医工交叉创新
视网膜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其血管与脑部血管在胚胎发育和生理结构上高度同源。上海交大盛斌教授团队与清华大学黄天荫教授团队通过深度协作,利用这一独特生物学特性,构建了全球眼-脑轴基座模型DeepRETStroke。该系统通过分析视网膜血管形态、神经纤维层微细变化等眼底特征,成功捕捉到无症状性脑梗死(SBI)的隐匿信号——这种发病率高达20的脑血管病变传统上依赖MRI检测,但因成本与可及性限制难以普及。
研究团队采用三级验证策略验证模型可靠性:阶段利用89万余张视网膜图像预训练模型识别SBI特征;第二阶段整合新加坡、丹麦等全球多中心数据集,验证模型新发中风及复发中风的效能(AUC分别达0.901和0.769);第三阶段在北京天坛医院开展前瞻性临床试验,证明基于该系统的干预使中风复发率下降82.44。戴琼海院士指出,该技术将眼底筛查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拓展至脑血管领域,“相当于为基层配备了一位无创的‘脑健康哨兵’”。
学术引领
团队带头人黄天荫教授作为清华大学医学学科带头人,其学术贡献获机构高度认可。2023年世界视觉与眼科研究协会(ARVO)授予其“成就奖”,表彰他在视网膜人工智能诊断领域的开拓性工作——这是该奖项颁予中国学者。他主导的近视性黄斑病变(MM)研究更是填补空白:针对既往缺乏MM专项数据集的问题,发起全球MM分类算法竞赛(MMAC),开源标注数据集并证明AI模型分级精度超越眼科医生。
该团队的影响力持续辐射。2025年美国眼外伤年会(ASOT)上,清华长庚医院胡运韬教授展示的脉络膜损伤修复技术引发全球关注,其提出的手术分区原则被纳入新版眼外伤诊疗指南;同期,团队提出的“眼-脑连接”理论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的深度报道中获同行评价为“颠覆了传统脑卒中的筛查逻辑”。约翰霍普金斯大学Neil Bressler教授在清华医学论坛中特别强调:“这种跨学科协作模式正在改写眼科的研发范式。”
临床转化探索
从科研突破到临床落地,团队构建了“技术-设备-药物”全链条转化体系。在2023年清华眼科药物研发研讨会上,黄天荫提出建立北京视觉科学与转化医学研究中心(BERI),聚焦多模态眼科数据整合与创新药物研发。该平台吸引惟佑基因、维眸生物等创新企业开展合作,针对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的基因治疗药物已进入临床前试验阶段。上海交大贾伟平院士团队则进一步将DeepRETStroke系统部署至社区糖尿病并发症筛查网络,使眼底相机兼具脑卒中风险评估功能。
针对疑难性眼外伤,团队研发的技术已实现产业化突破。胡运韬教授开发的微创脉络膜缝合器械通过药监局创新通道获批,其远程手术指导系统在ASOT 2025现场演示中实现跨国会诊;李雨心博士研发的应激性脉络膜病变AI辅助诊断模块,被整合至便携式眼底设备中,服务于非洲资源匮乏地区。这种“科研-产业-普惠”的闭环模式,彰显了临床转化的社会价值。
全周期眼健康管理
面对中国青少年近视率高企的挑战,团队深度参与近视防控战略制定。在2025年《近视管理白皮书》编委会中,清华大学专家提出“全生命周期管理”核心理念,将成人近视进展防控、中老年近视并发症纳入体系。白皮书强调通过AI算法建立屈光度、眼轴长度、脉络膜厚度的多维评估模型,推动个性化防控——例如高非球微透镜设计框架眼镜被列为近视前期儿童的核心预防工具。
针对高度近视致盲风险,团队开发的分级预警系统已在上海等地试点:通过校园筛查采集屈光数据,AI自动识别需转诊的高度近视人群,经云平台对接三甲医院绿色通道。温州医科大学陈浩教授评价:“该体系将防控节点从‘矫正’前移至‘发育监测’,是近视公共卫生管理的范式革新。”
上海与清华的眼科联合团队通过医工融合开辟了“以眼观脑”的全新诊疗维度,其成果兼具科学突破性与临床普惠价值。DeepRETStroke系统将脑卒中筛查成本降至传统MRI的5以下,为全球4.5亿无症状脑血管病变人群提供了早筛路径;而全生命周期眼健康管理体系的构建,标志着近视防控从单一矫正迈向多维健康干预。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揭示眼-脑轴的多组学关联机制,并在真实世界验证分级诊疗模式的可持续性——正如黄天荫教授所言:“我们正从‘看见疾病’走向‘预见健康’,这是眼科作为交叉学科的时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