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晰界眼科 > 科普知识 > 上海长征医院眼科周晓晴的医疗创新与光明征程

上海长征医院眼科周晓晴的医疗创新与光明征程

本文章由注册用户 Mr.葛 上传提供

发布: 233 评论



在上海长征医院眼科,副主任医师周晓晴的名字与“光明守护者”紧密相连。作为眼科学博士,她深耕眼底疾病、青光眼及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等领域近二十载,将临床精准诊疗与前沿科研融合,为数以万计患者拨开视觉迷雾。她的诊室既是技术创新的试验场,也是人文关怀的窗口,折射出当代医学工作者在“健康中国”愿景下的担当与探索。

上海长征医院眼科周晓晴的医疗创新与光明征程

临床诊疗与技术革新

周晓晴的临床实践以复杂眼底病与青光眼个性化治疗为核心。她擅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早期干预,针对这类被称为“隐形杀手”的疾病,她强调:“糖网病早期无症状,但失明风险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5倍,且不可逆”。为此,她结合上海长征医院引入的Airdoc DR人工智能辅助系统,通过深度学习对比数千张眼底影像,将筛查准确率提升至新高度,使基层转诊患者得以在黄金窗口期获得救治。

在技术创新层面,她将眼部激光与微创手术推向精细化。针对玻璃体混浊患者,她首创“激光联合药物灌注疗法”,显著降低复发率;对于甲状腺眼病导致的眼眶畸形,她融合眼眶肿瘤微创手术经验,设计个性化整形方案,实现功能修复与美学平衡的统一。这些技术被纳入科室特色方向,推动长征医院眼科形成“以眼眶病为龙头,眼底病激光治疗为辅”的学术体系。

科研探索与学术贡献

周晓晴的科研聚焦于眼压波动机制与疾病关联性。她在2011年发表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的研究揭示:正常眼压性青光眼(NTG)患者眼压峰值多出现于12:00(18.6),谷值集中于24:00(22.9)。这一发现颠覆了传统“门诊时间监测”的局限,推动建立24小时动态眼压监测临床路径,为降低视野缺损风险提供关键依据。

作为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课题负责人,她牵头探索青光眼神经保护新靶点,并参编《眼科激光治疗操作规范》等5部专著。近五年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其中3篇SCI研究聚焦于“玻璃体混浊的炎症通路调控”,为开发抗纤维化药物奠定基础。其团队成果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并纳入军队医疗成果推广项目,惠及边疆基层部队医院。

科室平台与团队协作

上海长征医院眼科的博士学位授权学科平台为周晓晴的临床科研提供强力支撑。科室拥有23G/25G微创玻璃体切割机、多波长激光机等设备,年手术量超2500例。在科室主任魏锐利教授的引领下,团队建立“眼眶病影像学诊断模式”,这一特色方向与周晓晴的眼底病研究形成互补,使复杂病例可通过多学科协作实现一站式诊疗。

作为硕士研究生导师,她注重临床人才梯队建设。她与黄潇副教授(擅长眼眶肿瘤手术)等骨干组建科研小组,指导学生开展“青光眼昼夜节律”课题,并联合举办全国眼眶病学习班。这种“临床-教学-科研”三位一体模式,使科室近三年培养博士、硕士20余人,4人获校“A级教员”称号。

患者关怀与医疗可及性

面对基层眼科资源匮乏的现实(中国县级医院约20未设眼科,医患比达1:3166),周晓晴推动两项变革:一是主导“糖网病人工智能筛查网络”,通过远程系统连接社区医院,实现DR的早期预警;二是编写《糖尿病眼病自助手册》,用通俗语言解析疾病进程,帮助患者参与决策。一名来自三线城市的患者感慨:“当地医生未能发现的病变,在这里十分钟就被AI识别——科技真正填平了医疗鸿沟”。

在服务模式上,她创新“分阶健康管理”:针对早期糖尿病患者开展每半年眼底随访;对晚期糖网病患者建立激光治疗与玻璃体切除的序贯方案;术后通过线上平台跟踪视力康复。这种全程化管理使患者五年致盲率下降34,相关经验被写入上海市糖尿病防治指南。

总结与展望

周晓晴的从医历程,是个体精湛技艺与体系化医疗能力融合的缩影。她以NTG眼压规律研究改写临床路径,以AI技术突破资源壁垒,彰显了“科研服务于临床”的初心。其团队在长征医院眼科“强专科、精技术”的平台上,正逐步实现从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的转型。

未来,她提出两大方向:一是深化青光眼生物节律研究,探索光疗调控眼压的可行性;二是构建全国糖网病智能预警网络,将长征医院的AI模型推广至县域医疗中心。正如她所言:“医生不仅要治愈眼疾,更需成为光明的‘预报员’——在黑暗来临前点亮灯塔。”

> 科研是笔,临床是纸——每一页翻过,都是患者重见世界的序章。

> 周晓晴的诊室没有奇迹,只有精准的激光、深夜观测的数据,和永不妥协的光感。

医院预约

专属预约通道,数据实时更新

价格查询

免费在线价格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