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晰界眼科 > 医生讯息 > 医院红光疗法在近视预防中的创新应用与临床实践方法探索

医院红光疗法在近视预防中的创新应用与临床实践方法探索

本文章由注册用户 辞愿你 上传提供

发布: 40 评论



红光疗法(又称低强度红光疗法,RLRL)是目前医院应用于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的创新手段,通过特定波长的红光照射眼部,延缓近视进展。以下从原理、方法、效果及安全性等方面进行系统说明:

医院红光疗法在近视预防中的创新应用与临床实践方法探索

一、作用原理

红光疗法基于光生物调节作用(Photobiomodulation, PBM),核心机制包括:

1. 改善视网膜代谢:波长650 nm左右的低强度红光穿透力强,能激活视网膜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促进ATP生成,缓解视网膜缺氧。

2. 增加脉络膜厚度与血流量:红光刺激一氧化氮(NO)释放,扩张脉络膜血管,增强血流供应,抑制眼轴过度增长(眼轴增长是近视加深的主因)。

3. 强化巩膜强度:促进巩膜细胞外基质重塑,增强其对抗眼压的能力。

二、医院常用方法及参数

医院或专业机构推荐的使用方案通常遵循以下标准化操作:

1. 设备参数

  • 波长:650±10 nm单波长红光(安全波段为620~760 nm)。
  • 光强度:2.0±0.5 mW(低能量,避免热损伤)。
  • 照射方式:非接触式,通过LED光源照射双眼。
  • 2. 使用规范

  • 频次与时长:每日2次,每次3分钟,两次间隔≥4小时。
  • 操作要求:患儿保持坐姿,双眼注视设备光源,设备内置智能感应系统实时监测距离与角度,确保安全照射。
  • 3. 适用人群:6~16岁近视进展较快的儿童青少年(尤其年增长≥75度者)。

    三、临床效果与数据支持

    多项研究证实红光疗法对近视控制的有效性:

  • 减缓近视进展:中山眼科中心等多中心临床试验显示,规范使用12个月后,68的受试者近视进展速度显著降低,眼轴增长减缓60~80(对照组年增长约100度,红光组平均≤25度)。
  • 长期稳定性:超80使用者近视年增长控制在50度以内,且依从性优于角膜塑形镜(OK镜)或阿托品滴眼液。
  • 认可: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的《儿童近视管理指南》已将红光疗法列为推荐方案,美国FDA授予其“突破性医疗器械”认证。
  • 典型临床研究效果对比

    | 干预方式 | 近视年增长率(度) | 眼轴年增长(mm) | 有效率 |

    | 普通框架眼镜(对照组) | 75~100 | 0.4~0.5 | — |

    | 红光疗法(RLRL) | ≤25 | ≤0.1 | 约80 |

    | 角膜塑形镜(OK镜) | 40~50 | 0.15~0.25 | 约50~60 |

    四、安全性及注意事项

    尽管红光疗法效果显著,仍需严格防范风险:

    1. 安全性验证

  • 北京同仁医院长期追踪研究显示,规范使用对眼压、角膜及晶状体无不良影响。
  • 设备需配备智能保护系统(如自动断电、距离监测),避免光损伤。
  • 2. 潜在风险规避

  • 禁忌症:活动性眼病(葡萄膜炎、视网膜病变)、光敏感疾病患者禁用。
  • 不良反应:少数个案报告光灼伤风险(多因设备故障或操作不当),需选择合规设备(如通过CE/FDA认证)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 3. 医院操作流程

  • 初筛评估:散瞳验光、眼轴测量、眼底检查排除禁忌症。
  • 定期复查:每3个月监测视力、眼轴及视网膜功能。
  • 五、红光疗法的优势与局限性

  • 优势:操作便捷(居家可用)、依从性高、成本低于长期使用OK镜或阿托品。
  • 局限性:需长期坚持;对高度近视(>600度)效果待进一步验证;仍有少数医生对长期安全性持谨慎态度。
  • 总结建议

    红光疗法作为中国原创的近视防控技术(代表设备如“艾尔兴”),已被纳入指南,是传统方法(户外活动、OK镜、低浓度阿托品)外的有效补充。家长需注意

    1. 严格遵循医嘱:在专业眼科机构完成评估后使用,定期复查。

    2. 选择合规设备:认准药监局(NMPA)或FDA/CE认证产品,避免非标设备。

    3. 联合防控策略:与每日2小时户外活动、20-20-20用眼原则结合,效果更佳。

    > 红光疗法正在重塑近视防控体系,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得到大量循证支持,未来或将成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的一线方案。但仍需强调:个体差异的存在要求必须在专业监督下使用。

    医院预约

    专属预约通道,数据实时更新

    价格查询

    免费在线价格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