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6日全国爱眼日,九江市人民医院新一代微创全飞秒设备正式开机,5名预约患者成功摘镜。手术完成后,市民周女士感叹:“睁开眼整个世界都清晰了,终于告别了眼镜!”。这一场景是上海市人民医院(以下简称“市一医院”)眼科技术辐射的缩影——作为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该院以近80年的积淀,构建了覆盖近视预防、矫正、复杂并发症诊疗的全周期体系,尤其在高精度手术与高度近视综合诊疗领域树立了行业标杆。
学科积淀与技术优势
上海市人民医院眼科由“东方一只眼”赵东生教授于1949年创立,是我国眼底病专科。历经数十年发展,现已成为上海视觉复明临床医学中心、卫生部华东地区白内障培训基地,并依托上海交通大学眼科研究所,形成“医研教”三位一体的平台。科室设有视光/屈光/眼表科等亚专科,团队中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9人,年手术量超6000台,复杂视网膜脱离手术高达94。
在近视手术领域,科室拥有两大核心技术:一是全飞秒激光矫正技术,通过1.8-2mm微创切口重塑角膜,实现“无刀化”操作,患者术后脱镜率达100,95裸眼视力恢复至1.0以上;二是眼内镜片植入术(ICL),针对超高度近视(≥1000度)患者,通过植入人工晶体避免角膜切削,突破传统激光手术的度数限制。2025年,该技术进一步升级,新引进的全飞秒设备将手术时间缩短至5-10分钟,患者当天即可完成检查、手术与出院。
高度近视综合诊疗体系
高度近视(≥600度)在我国呈现年轻化趋势,15-18岁人群患病率从10年前的3.96激增至15.1。此类患者常并发白内障、青光眼或视网膜病变,手术风险倍增。市一医院对此创建了高度近视白内障精准诊疗体系,通过多学科协作实现“一站式”干预。
术前阶段,采用全方位生物学评估:通过血管成像OCT、微视野仪等采集角膜厚度、晶状体密度、眼轴长度等参数,结合患者用眼习惯方案。术中应用飞秒激光辅助系统(FLACS),自动化完成角膜切口、囊膜撕开等步骤,误差率降低70,尤其适用于角膜薄或眼底脆弱的高度近视患者。术后推行动态随访机制,定期监测视功能与眼底健康,及时干预并发症。该体系使脱盲率达99,脱残率超95,106岁高龄患者亦成功手术。
手术安全与风险管理
近视手术的安全性始终是公众关切焦点。市一医院通过三重机制防控风险:
严格术前筛查:建立包含20余项指标的评估流程,如泪液稳定性、角膜形态、屈光度稳定性等,排除圆锥角膜、活动性眼病等禁忌症。数据表明,约15的初检者因条件不符被劝退手术。
知情同意规范化:签署同意书时明确列出眩光、夜视力下降、干眼等潜在风险,并提供替代方案(如角膜塑形镜)选择。术后建立患者社群,对群内360余例反馈的重影、视物变形等问题进行归因分析,优化手术参数。
日间手术模式:通过流程压缩,患者8小时内完成入院至离院,降低交叉感染风险,且费用较传统住院模式减少30。
科研创新与未来方向
作为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医院持续突破技术边界。2025年5月,团队完成全球首例视网膜色素变性细胞疗法(IGT001) 的玻璃体腔注射,为近视继发的视网膜退行病变提供新思路。在近视防控领域,参与研发的“白内障防治滴眼液”进入多中心临床试验,有望成为非手术干预新选项。
未来规划聚焦三方面:
1. 视觉质量升级:从“复明”转向“视觉功能重建”,探索波前像差引导的个性化切削技术,提升患者对比敏感度与夜视力;
2. 人工智能预警:建立高度近视并发症风险模型,通过AI分析眼底影像青光眼、黄斑裂孔等病变;
3. 青少年近视防控网:推广角膜塑形镜与低浓度阿托品联合疗法,目标将华东地区青少年高度近视发病率降低10。
三、
上海市人民医院眼科的实践表明,近视治疗已从单一的屈光矫正迈向“精准评估-微创手术-终身管理”的全链条模式。其高度近视诊疗体系、全飞秒技术标准化流程及并发症预警机制,成为保障患者视觉质量的核心支柱。面对我国6.6亿近视人群的严峻挑战,未来需进一步推动三方面工作:一是深化屈光手术与眼底病学科的交叉,破解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的诊疗难点;二是加强基层医院技术辐射,通过5G远程协作网提升异地随访可及性;三是建立全国性近视手术质量数据库,为术式选择与风险评估提供循证支撑。唯有将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结合,方能实现从“看得见”到“看得清、看得久”的视觉健康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