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粤北地区,近视问题已成为影响民众生活质量的公共卫生挑战之一。韶关粤北人民医院眼科作为区域眼科诊疗中心,依托省级临床重点专科平台,将精准医疗理念贯穿于近视防治全流程。从青少年近视防控到成人屈光手术,该科室通过“精准评估-方案-术后追踪”的闭环管理,累计完成超万例近视矫正手术,其中李瑜明副主任医师个人完成LASIK手术量逾4000例,成为粤北地区近视矫正技术发展的缩影。在广东省“十四五”眼健康规划推动下,该科室持续引进全飞秒、ICL植入等前沿技术,构建起覆盖全年龄段近视防控的综合诊疗体系。
一、多元化近视矫正技术体系
激光手术领域的全方案布局。粤北人民医院眼科已建立覆盖主流术式的技术矩阵:
跨学科协作的质量保障机制。该科室建立眼科专属药房(59m2 GCP标准药品管理)及I期临床试验中心,确保近视手术用药安全。护理团队在谭振琴护士长带领下创新性制定《屈光手术围术期护理路径》,通过术前干眼筛查、术中眼球定位训练、术后角膜修复监测等23项标准化流程,将患者满意度提升至98.4。
二、青少年近视防控创新模式
三级筛查网络建设。响应“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要求,医院构建覆盖校-社区-医院的三级筛查体系:
智能监测与行为干预。科室开发“粤北眼健康”小程序接入省级近视防控平台,家长可通过手机获取视力趋势预警。创新设计的VR视觉训练系统将调节灵敏度训练融入游戏场景,临床验证显示6个月干预后,近视进展延缓率达43。
三、学科人才与技术迭代
人才梯队建设。科室拥有正高级专家6名(含岭南名医1人),硕导2名,形成老中青三代人才矩阵。廖武主任作为学科带头人,主导市级科研项目《粤北高度近视眼底病变演进规律研究》,建立区域性近视并发症数据库。李瑜明副主任医师则专注屈光手术技术创新,其《飞秒激光角膜基质透镜再利用研究》获韶关市科技进步奖。
设备升级与临床转化。2023年引进的SMART TransPRK 4.0系统实现三大突破:AI角膜大数据分析(13倍精度提升)、零接触激光发射、术中实时参数修正。该技术将高度近视(>1000度)矫正的安全边界从450μm角膜厚度下延至380μm,为薄角膜患者提供新选择。同步配置的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仪,可动态捕捉角膜生物力学变化,术后圆锥角膜风险。
四、未来发展方向与挑战
致盲性近视并发症防治攻关。随着高度近视人群扩容,科室将黄斑裂孔(3.2发生率)、近视性脉络膜新生血管(1.7)列为重点防治目标。计划通过玻璃体腔抗VEGF药物缓释系统研发(联合药学院)、微脉冲激光治疗等创新方案,降低致盲风险。
基层能力提升工程。作为韶关市眼科质控中心依托单位,医院启动“光明同行计划”:三年内为县级医院培训20名近视防治骨干,建立远程会诊中心覆盖粤北15家基层机构。重点推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高度近视联合筛查模式,破解基层漏诊率高(达38.7)难题。
韶关粤北人民医院眼科的近视防治体系,折射出我国基层眼科高质量发展的三个维度:技术革新(全术式覆盖与设备升级)、防控关口前移(校园筛查与行为干预)、医疗服务下沉(基层能力建设)。在“十四五”眼健康规划指引下,该科室正从单纯屈光矫正向“全生命周期眼健康管理”转型。未来需重点关注两大方向:一是超高度近视治疗方案优化(如屈光性晶状体置换术临床应用),二是人工智能预警模型的区域推广(基于10万例粤北近视队列数据),让山区群众同步获得前沿的眼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