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在儿童近视防控领域已构建起多机构协同、防治结合的立体网络,涵盖公立医院眼科专科、中医特色疗法、妇幼保健系统及创新公共卫生项目,形成“精准筛查-科学干预-长期管理”的综合防控体系。这一体系不仅融合前沿医疗技术,更注重早期预防与行为干预,为儿童青少年眼健康提供了全方位保障。
先进技术应用,精准矫正干预
扬州市人民医院作为省级临床重点专科,率先引入德国蔡司全飞秒激光系统、角膜地形图仪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等技术,建立严格的术前评估体系。其年均开展2000余例近视矫正手术,涵盖全飞秒激光、ICL晶体植入及高度近视后巩膜加固术,并配套个性化术后康复方案,确保矫正效果与安全性双提升。
苏北人民医院则侧重个性化光学矫正,采用美国威视准分子激光系统实施差异化角膜切削技术,通过20余项术前筛查项目严控风险。针对青少年特殊需求,该院设立独立屈光手术中心,将角膜塑形镜(OK镜)验配与低浓度阿托品治疗纳入非手术干预体系,延缓近视进展效果显著。
中西医结合,特色防控路径
扬州市中医院创新提出“五位一体”中医综合疗法,融合传统技术与现代诊断。通过揿针皮下埋针刺激穴位、中药熏蒸改善眼周循环、耳穴压豆调节经络,辅以推拿放松睫状肌,有效缓解假性近视及调节滞后问题。临床实践表明,该疗法对延缓低度近视发展、改善眼疲劳具有独特优势。
该院还积极推进社区防控,联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近视防控科普讲座,将中医“治未病”理念融入青少年用眼教育。通过分析用眼习惯、指导饮食调理(如补充富含叶黄素食物)及睡眠管理,帮助家庭建立居家防控方案,实现“医院-社区-家庭”三级联动。
儿童全周期眼健康管理
扬州市妇幼保健院聚焦儿童视觉发育关键期,依托省级视力康复定点平台开展系统性防控。配备儿童专用生物测量仪、广域眼底成像系统等设备,重点监测远视储备消耗趋势及眼轴增长速率——两项近视发生的关键预警指标。通过建立0-12岁视力健康档案,实施每半年屈光发育跟踪,实现近视风险早识别。
针对学龄期儿童,该院设计非手术干预组合方案:为近视初发儿童验配角膜塑形镜,联合视觉训练改善调节功能;对远视储备不足者,制定户外活动计划与用眼时间管理方案。同时开设家长课堂,指导家庭光源改造、读写姿势矫正等细节,将防控融入日常生活场景。
医防融合,重构防控新模式
2023年,扬州在苏北人民医院试点全国“近视防控医防融合联合门诊”,由眼科临床专家与疾控中心公卫医师共同接诊。采用“双处方”模式——临床医生提供屈光矫正方案的公卫专家通过用眼行为评估开具个性化预防指导,如调整电子产品使用时长、增加户外暴露等。
典型案例中,12岁患者经26分钟深度评估,发现其日均户外活动不足1小时、电子产品使用超标的根本诱因。双专家团队不仅矫正其200度近视,更制定行为干预计划,家长反馈“孩子主动配合减少屏幕时间”。该模式突破传统门诊重治疗轻预防的局限,2023年已覆盖扬州5所项目学校。
科技创新,引领精准防控
扬州参与重点项目“儿童近视精准防控技术与示范应用研究”,推动防控策略向数据驱动转型。项目整合遗传风险分析(如父母高度近视史)与环境因子评估(近距离用眼负荷、光照强度等),构建近视风险模型。广陵区、仪征市作为试点,通过校园视力筛查与智能监测设备收集多维度数据,指导分层干预。
未来将进一步探索技术落地场景:开发AI辅助屈光档案系统,实现筛查数据实时分析;推广可穿戴光生物调节设备,控制眼轴异常增长;建立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研究平台,为高度近视家族史儿童提供靶向保护。
全域协作推动“光明未来”
扬州儿童近视防控体系的核心价值在于打破医疗单点作战的局限,构建眼科专科(一院、苏北等)、中医院、妇幼机构、疾控中心及学校的全域协作网络。其经验表明:技术精准化(如中医揿针延缓近视、生物测量预警)、服务前移化(远视储备监测、社区科普)及管理全域化(医防双处方、校园档案)是防控成效的关键。
建议未来深化三方面工作:扩大医防融合门诊覆盖县区,将中医适宜技术纳入基层防控指南;加速基因监测技术临床转化,锁定高风险人群;设计“光环境改造”标准,推动教室照明全域升级。唯有将医学干预转化为可推广的公共政策,方能筑牢儿童青少年视觉健康的全民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