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作为国内诊疗规模与学术影响力的机构,年接诊量超百万人次,其验光中心以百年技术积淀(始于1906年同仁室)和前沿科研成果,成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的核心阵地。在近视率持续攀升的严峻形势下(2020年我国高中生近视率超80),同仁验光不仅依托精准的医学验光技术为个体提供矫正方案,更通过多维度研究推动近视防控体系的完善,彰显“精准诊断、综合干预、全程管理”的医学价值。
散瞳验光:儿童近视诊断的金标准
同仁医院强调儿童验光必须进行散瞳(睫状肌麻痹验光),以排除假性近视干扰。研究显示,青少年调节力强,普通验光易致误差,如河南一例50度真性近视患儿在眼镜店误配200度眼镜,引发眼胀疲劳。同仁团队指出,散瞳能抑制眼球调节,确保屈光度检测准确性,尤其对远视患者更关键——非散瞳验光误差可达500度以上,加速近视进展。
医院验光与眼镜店的核心差异在于资质与技术规范性。同仁验光中心严格执行包括球镜(S)、柱镜(C)、轴位(A)、瞳距(PD)等全参数检测,单次验光耗时约15分钟;而记者实测北京5家眼镜店验光平均仅1分钟,结果偏差高达150度,且缺乏散瞳环节。同仁专家吴敏警示:“未经验证的过矫眼镜可能使儿童近视年增100度,显著提高高度近视相关眼病风险”。
科研引领:从阿托品到光学干预的创新
同仁医院牵头多项近视防控临床试验。2020年王宁利团队在《JAMA Ophthalmology》发表的随机对照试验证实:0.01低浓度阿托品可使6-12岁儿童近视年进展量降低34.2(-0.49 D vs 对照组-0.76 D),眼轴增长减缓22,且耐受性良好。该研究为国内阿托品应用提供了高质量循证依据,并纳入同仁诊疗指南。
在光学干预领域,同仁参与评估了渐进多焦点镜片(PALs)、周边离焦设计镜片(DIMS)及角膜塑形镜(OK镜)的效果。2025年综述指出,DIMS镜片可延缓30-60近视进展,OK镜控轴效果显著,但需严格适配角膜形态。同仁验光配镜中心据此开发个性化方案,例如为圆锥角膜患者硬性透气性隐形眼镜(RGP),由吕燕云等专家主导疑难验配。
专业团队:疑难验配与精准防控
同仁验光配镜中心拥有技术能手领衔的团队,如全国五一巾帼标兵侯月、全国验光竞赛王彦儒等,年均处理疑难案例超40万例。团队成员均参与临床研究及教材编撰,如周哲主编《弱视诊疗基础与实践》,吴敏参编《同仁视光实用技术》,将前沿成果转化为标准化流程。
针对儿童近视管理,团队推行“视觉健康档案”系统,涵盖屈光发育监测、调节功能训练及行为干预。例如,冯祎团队对学龄前儿童建立屈光档案,每3个月追踪眼轴变化,结合户外活动时长(建议每日≥2小时)及用眼习惯分析,提前预警近视高风险人群。2021年马丹丹等研究发现,COVID-19居家学习期户外活动减少导致儿童近视进展加速0.32 D,印证行为干预必要性。
规范与警示:规避验光配镜误区
针对眼镜店验光乱象,同仁专家提出三大风险点:一是忽视散瞳致度数偏差(同仁复核数据显示50度以上误差周均超10例);二是简化流程,如省略轴位测量或瞳距校准;三是误导性营销,如鼓吹“适应期”掩盖不适症状。王大江主任强调:“持续佩戴过矫眼镜可能诱发调节痉挛,加速近视发展为病理性高度近视”。
同仁牵头制定《中国县级医院眼科验光教材》,推动基层标准化验光培训。医院开通客服专线及线上预约平台,分流日均3000人次门诊压力,优化就诊体验。2025年收费下调后,基础验光服务保持惠民价格,而全飞秒等手术费用降至25,000元起,提升可及性。
全周期管理:从预防到手术干预
对于成人近视矫正,同仁提供基于精准验光的个性化手术方案。副院长魏文斌指出,主流技术如全飞秒、ICL植入术安全性显著提升,但需严格术前评估:“40岁以上人群需综合考量老视趋势,避免单一近视矫正”。2025年数据显示,同仁近视手术并发症率低于0.1,术后视觉质量满意度达98。
未来研究方向聚焦跨学科协作与技术融合。同仁医院正开展“AI屈光模型”“低强度红光疗法(LLRT)控轴机制”等临床试验(如ChiCTR),并探索药物-光学联合疗法。魏文斌呼吁:“需扩大农村筛查覆盖面,通过远程医疗与AI验光辅助系统弥合城乡差距”。
同仁验光体系的核心价值在于医学精准性与防控前瞻性的统一。从散瞳验光的规范化到阿托品疗效验证,从疑难RGP验配到全民视觉档案建立,其模式彰显三级诊疗与科研转化的闭环。面对未解难题——如长效缓释药物研发、红光疗法长期安全性、农村近视率居高不下等,未来需深化多中心临床研究(如同仁牵头中的Stargardt病基因治疗试验),并推动公共卫生政策与技术创新协同。正如魏文斌所言:“近视防控非一日之功,需医疗机构、家庭与社会合力构建‘看见清晰未来’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