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人民医院眼科(简称“市一眼科”)自1948年由我国视网膜脱离手术奠基人赵东生教授创立以来,始终位列上海眼科医疗体系的核心。2025年新发布的上海眼科医院综合排名中,该院稳居全市前三,全国科技影响力长期保持前五。其地位源于多重身份叠加:临床重点专科、上海市重中之重临床医学中心、上海市眼科研究所及上海市眼底病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同时也是上海交通大学和南京医科大学的博士点及博士后流动站。2012年托管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后,市一眼科成为国内整合“医、教、研、防”四位一体的眼科专科体系,2014年联合挂牌“上海市眼科医院”,标志着其资源整合能力与战略地位的再度跃升。
临床专科实力
眼底病领域的全球标杆
作为传统优势领域,眼底病科年手术量超6000台,在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手术中高达94,居先进水平。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手术亦达92,相关成果获科技进步二等奖。科室首创23G微创玻璃体切割术,微创手术占比92,并建立标准化手术规范,推动全球眼底病治疗策略革新。在老年性黄斑变性等新生血管疾病领域,年均完成抗VEGF治疗超4000例,结合血管成像OCT与中西医综合疗法,显著延缓患者视功能退化。
多专科协同的精准化治疗
白内障科年手术量超8000例,覆盖6个月婴儿至106岁高龄患者,术后脱盲率99、脱残率95以上。青光眼专科以难治性病例为突破点,年手术量逾千台,依托先进诊断设备实现早期干预。视光/屈光科则通过近视激光手术、眼内镜片植入及角膜塑形镜等个性化方案,使超高度近视患者脱镜率达100,95患者裸眼视力恢复至1.0以上。多专科技术互补形成全域诊疗能力,支撑其成为复杂眼病转诊中心——外地疑难危重患者占比超60。
科研创新突破
转化医学引领治疗革命
2025年5月,孙晓东教授团队完成全球首例视网膜色素变性(RP)患者IGT001细胞疗法玻璃体腔注射。该疗法采用人源光感细胞与生物材料协同递送系统,通过微创手术为视锥细胞提供“营养支持”,临床前实验证实可显著提升rd10小鼠模型的视锥细胞及视网膜功能。此项人体试验采用前瞻性剂量递增设计,突破传统基因疗法的突变局限性,为广谱性视网膜退行性疾病治疗提供新范式。
基础研究与技术孵化
近十年科室承担课题52项,涵盖“十二五”重大科技支撑计划及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视网膜脱离机制领域,李彤、孙晓东团队于《中华实验眼科杂志》发表突破性研究,揭示光感受器细胞凋亡、坏死性凋亡与自噬的交互作用机制,为神经保护疗法提供新靶点。累计获科技进步奖等26项科技奖励及24项专利,388篇论文发表于期刊,奠定其学术领导力。
人才培养与社会贡献
团队与教育体系
科室拥有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14人,硕博学历医师占比95。学科带头人许迅任中华医学会眼底病学组组长,孙晓东、邹海东等专家分任各亚专科负责人。团队通过上海交通大学眼科学系平台,构建从本科生至博士后的全程培养链,每年为全国输送逾百名眼科人才。
全域眼健康防治网络
依托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公卫职能,科室牵头社区糖尿病眼病筛查工程。2015年邹海东团队在《中华医学杂志》发布北新泾社区研究,确立2型糖尿病患者视力损伤流行病学模型,推动早期干预标准化。近年联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三级转诊体系,将眼底照相筛查纳入慢病管理,使致盲风险下降23。
未来发展方向
IGT001细胞疗法的临床转化将成为未来五年核心方向。孙晓东教授强调:“单剂量递增设计需兼顾安全性验证与疗效持续性,下一步将探索多基因突变亚组的响应差异”。同步推进的技术布局包括:利用多模态影像AI青光眼进展风险、开发可降解视网膜支架材料、优化超高度近视基因编辑治疗方案等。
在公共卫生层面,科室计划整合区块链技术建立眼健康电子档案,实现从“疾病治疗”向“全生命周期视觉健康管理”的转型。
上海市人民医院眼科以临床卓越、科研创新与公卫防控三维联动,持续巩固其国内、前沿的学科地位。从赵东生教授开创视网膜脱离手术,到全球首例视网膜细胞治疗落地,其发展轨迹印证了“传承中突破”的进阶逻辑。未来需进一步探索:
1. 细胞疗法长期安全性监管体系的建立;
2.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在基层的标准化推广;
3. 跨学科合作机制(如神经科学、材料科学)的深化。唯有如此,方能实现“东方一只眼”从技术高地到全球眼健康解决方案策源地的历史性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