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科诊疗作为民生健康的重要支点,在上海嘉定区的发展轨迹中呈现出多维度的进阶态势——从基础诊疗网络构建到高精尖技术落地,从社区防控到跨区域医疗协作,区域眼科医疗服务体系正逐步成为辐射长三角的“光明堡垒”。这一进程不仅体现了医疗资源的科学配置,更折射出“健康中国”战略在基层的生动实践。
基础医疗资源布局
嘉定区眼科医疗服务以“综合医院专科化+专科医院精细化”为双轮驱动。区域内拥有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北部院区、嘉定区中心医院等综合性医疗平台,配备先进眼科设备及多学科支持系统;同时依托上海爱尔眼科医院嘉定分院(爱尔新嘉眼科医院)等专科机构深耕垂直领域。该院作为爱尔眼科“一城六院”战略节点,建筑面积超4300平方米,设有11名医师团队(含3名高级职称专家),可开展角膜激光手术、晶体植入术及角膜胶原交联等复杂手术,2021年获评上海市“屈光优势专科”。
资源均衡性亦呈现突破。通过“医联体+分级诊疗”模式,瑞金医院、仁济医院等三甲医院在嘉定设立分院,推动优质资源下沉;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自2018年起协助嘉定区中心医院眼科建设,引入“眼视光温州模式”的技术与管理经验。2024年数据显示,区域内眼科服务已覆盖从常见眼病诊疗到高度近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疑难病症的闭环管理。
特色技术项目突破
针对区域高发眼病,嘉定聚焦两大技术高地:一是青少年近视防控体系。依托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协作网络,嘉定试点低强度红光治疗等前沿技术,并结合屈光发育档案全域覆盖(0-18岁建档率100),构建“筛查-干预-追踪”链条。2024年学术论坛中,邹海东教授团队强调该技术需个体化应用周期,凸显科学防控导向。
二是糖尿病眼病诊疗能力。嘉定区在管糖尿病患者达4.3万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年发病率约4.6-12.7。区内通过强化基层筛查设备投入(如免散瞳眼底相机),提升社区DR早期检出率;瑞金医院沈玺团队在嘉定开展黄斑水肿手术技术示范,推动渗漏物清除、玻璃体消融等复杂操作普及。同步推广的陆士恒医生“图解式医患沟通”模式,显著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
人才科研协同演进
人才梯队建设呈现“内生+外引”双路径。本土专家如嘉定区中心医院曹文捷,十年带队赴青海久治开展“光明行”,累计完成500例高原白内障手术,并为当地培养眼科医生,获评“上海品牌”医疗队。区域积极引进高层次团队,2024年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主办首届眼科论坛,汇聚瑞金医院、市一医院等机构学者,聚焦DR治疗、近视防控等课题的产学研转化。
科研转化能力亦同步提升。区内医生积极参与技术创新,如陆士恒研发泪道支撑引流管并获专利;温州医科大学“中国眼谷”与嘉定联动,在眼科新材料、智慧医疗等领域孵化企业超480家,推动“明月镜片”等长三角企业技术升级。眼科诊疗逐步从临床实践向“临床-产业”协同生态拓展。
社区眼健康网络
社区防控体系成为“防盲治盲”核心抓手。根据《上海市眼健康行动计划(2023-2025)》,嘉定率先构建“区-社区”二级视觉健康管理网络。徐行镇社区于2023年建成视觉健康智能管理中心,2025年嘉定镇街道、菊园新区等3家中心将投用,配备AI辅助诊断系统,实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疾病的早筛。
社区服务内涵持续深化。依托家庭医生团队开展眼健康建档,60岁以上老人规范管理率达75.3;同时联合上海市眼防所开展“科普微课堂”,2024年爱尔新嘉等医院参与社区义诊,覆盖屈光矫正、干眼防治等需求。社区正从“被动诊疗”转向“主动健康管理”枢纽。
人文医疗纵深实践
嘉定眼科的差异化竞争力,深植于“技术-人文”的双重深耕。一方面,医生群体坚守“敬畏每台手术”的职业信仰。陆士恒坚持手绘手术示意图化解老年患者焦虑,其“零失误”准则成为年轻医生培训范本;曹文捷团队在高原手术中拆解已打包设备,为骑马数小时赴诊的紧急手术,折射无边界医者仁心。
“健康承诺”超越地域限制。十年间280人次医护奔赴青藏高原,将“嘉定光明行”固化为连续性公益项目;同步开展的“糖尿病眼病知多少”等科普直播,突破医疗资源时空壁垒。此类实践印证:区域医疗品牌的构建,不仅依赖硬件投入,更需注入“以人为本”的价值内核。
嘉定眼科的发展印证了“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与“健康公平性”的深度耦合。未来需在三方面持续发力:其一,扩大社区智能管理中心覆盖率,响应老龄化社会眼病防控需求;其二,深化长三角眼健康协作,借力上海新虹桥眼视光医学中心(2026年投用)强化技术互通;其三,建立DR等重点眼病专病数据库,推动精准防控。唯有将技术突破、资源下沉与人文关怀熔铸为有机整体,方能实现“全域光明”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