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林市,儿童青少年近视率攀升的背景下,中医眼科凭借“治未病”理念与整体调节优势,成为近视防控体系的重要力量。从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临床医院的重点专科,到吉林大学各附属医院的中西医结合眼科,一条融合耳穴压豆、中药熏蒸、针灸推拿的特色诊疗路径正在形成。中医药管理局60项中医适宜技术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试点中,吉林多家医院参与其中,为“小眼镜”群体提供不依赖手术的东方智慧方案。
中医特色诊疗体系
耳穴与中药的综合干预是吉林中医眼科的核心技术。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临床医院在国医大师唐由之学术思想指导下,开发出针对不同体质近视患者的个性化方案:肝肾不足型采用杞菊地黄丸加减配合太溪穴针刺;脾胃虚弱型用参苓白术散联合足三里艾灸。该院作为省级重点专科,年均接诊近视青少年超3000例,临床数据显示早期近视(100度以内)干预有效率达68。
物理疗法创新突破单一技术局限。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整合三项特色技术:首先运用“睫状肌放松推拿法”改善眼周循环;再通过中药雾化熏蒸(含密蒙花、决明子等)缓解眼干;后用磁珠耳压持续刺激肝、目、神门等反射区。这种“三位一体”疗法成功纳入中医药管理局近视干预试点项目,跟踪显示可延缓低中度近视发展速度约30。而传统宣称“一个月摘镜”的按摩机构,因缺乏循证依据被证实效果甚微甚至引发度数反弹。
专业机构与专家
重点医院引领技术标准化。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临床医院眼科作为省内标杆,拥有张庆莲(白内障及眼底病专家)、王文义(黄斑病变专家)等学科带头人,其制定的《青少年近视中医干预路径》被全省21家医院采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则依托综合医院优势,建立“视力发育全程管理链”:从屈光筛查、中医体质辨识到营养运动指导,实现“一患一案”精准防控,年服务量居东北地区。
平台支撑临床科研。全国中医药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治中心主任亢泽峰团队与吉林多家医院合作,验证了中西医协同干预的有效性。研究发现:在常规配镜基础上联合耳穴压豆和雷火灸,可使近视进展延缓0.25D/年;而单纯使用市面热销的“降度镜”反而导致部分患者角膜形态异常[。这些成果直接推动《儿童青少年近视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的制定。
临床挑战与市场乱象
伪科学疗法充斥市场。一些机构利用家长焦虑心理,推出违背医学常识的服务:某品牌宣称“中医降度镜越戴度数越低”,实际导致患者视力加速下降;微商兜售的“眼保健师”认证眼贴,加盟费高达20万元,却用“裸眼视力暂时提升”偷换“屈光度改善”概念。吉林市消协2024年数据显示,近视治疗相关投诉中,76涉及虚假宣传。
专业人才短缺制约发展。尽管三级公立中医医院儿科设置率达95.56,但执业范围限定模糊:中医师注册类别仅有“中医专业”,进行近视推拿时易被质疑超范围执业。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2024年明确回应,现有法规尚未设置眼科二级科目,导致部分医院康复诊疗面临合规风险。吉林某妇幼保健院就曾因中医师开展康复治疗被执法部门警告。
规范发展与未来展望
政策驱动标准化建设。“儿科服务年行动方案(2025-2027)”要求二级以上公立中医医院80设置儿科,并重点加强青少年近视等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吉林已率先在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建立近视防控培训基地,计划三年培养200名“中医眼健康管理师”,解决人才瓶颈。
技术融合开辟新路径。前沿研究显示,中医防控近视需向三方面突破:一是结合人工智能角膜地形图分析,实现肝郁血虚型等中医证型的智能判读;二是研发缓释型中药眼贴,延长药物作用时间;三是探索“揿针联合低浓度阿托品”的增效方案。吉林省中医院现已启动“数字针灸镜”项目,通过AR技术模拟远眺训练[。
吉林中医近视防治体系正从单点技术向“预防-干预-管理”全链条升级。其核心价值在于:以整体观替代碎片化治疗,用“穴位刺激改善微循环+中药调节脏腑功能”取代急功近利的“摘镜承诺”。破除市场乱象仍需强化监管——家长应选择具备试点资质的医院(如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临床医院),警惕“无需医师资质”的物理疗法陷阱;医疗机构则需推动中医眼科执业范围细化,让张庆莲、亢泽峰等专家的经验通过标准化路径惠及更多患者[。未来,随着吉林省儿童青少年近视中西医结合防治中心的筹建,一套融合现代眼科学、中医体质学与行为光学的“吉林模式”或将重新定义近视防控的东方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