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近视率高的之一,我国青少年近视问题尤为突出,而上海作为医疗资源高度集中的大都市,其近视与散光诊疗水平已迈入精准化、个性化的新阶段。从传统激光手术到三焦点人工晶体植入,从公立三甲到专科机构,上海眼科医疗体系正以技术创新与多学科协作重塑“视觉健康”的定义——这里不仅是近视矫正的技术高地,更是全球眼科学术交流与临床转化的重要枢纽。
技术前沿:微创手术与智能设备革新
全飞秒技术进入“10秒时代”。2025年,光正新视界眼科集团率先引入的蔡司VISUMAX 800机器人全飞秒系统,将单眼透镜制作时间缩短至10秒,较传统技术提速56。其革命性突破在于三大智能导航系统:三维头部追踪技术解决术中体位移动问题,视轴辅助导航(CentraLign)自动校准瞳孔中心避免切削偏心,旋转补偿系统(OcuLign)则实时锁定散光轴向,使高度散光矫正精度提升40。
晶体植入术实现“一术多效”。针对复杂眼病患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率先开展“全视觉散光矫正型三焦点人工晶体”植入术。典型案例李女士通过一台手术,同时解决700度近视、200度散光、老花及白内障四重问题,术后远/中/近视力均达1.0以上。该技术突破传统“复明”目标,转向屈光性治疗,依托超声乳化微切口(2.2mm)与个性化晶体设计,实现视觉质量的全面提升。
专业机构:公立与专科协同发展
公立医院引领技术标准。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在激光手术领域积淀深厚,其近视散光矫正量居上海,且承担全国医师培训任务。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则聚焦复杂病例,提供激光手术与ICL晶体植入双路径方案,尤其为超高度近视患者拓展治疗选择。上海市人民医院胡颖团队在飞秒激光矫治领域具有二十年经验,其特殊隐形眼镜验配技术填补了手术禁忌患者的矫正空白。
专科机构凸显服务创新。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作为上海的市级公立眼科专科医院,首创“临床研究特色门诊”,加速新技术转化。其虹桥路院区设立屈光手术中心、视觉训练基地及眼健康科普馆,形成“防控-治疗-康复”全链条服务[[8][9]。民办机构如和平眼科医院则发挥机制灵活性,2025年获批成为上海市青少年眼病预防临床基地,其斜视弱视综合治疗量年增长30。
个性化诊疗:精准医疗与特色方案
从“标准化”到“量眼”。新一代技术推动诊疗模式变革。在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患者可接受中医熏蒸、针灸联合西医角膜塑形镜治疗,该院博士团队开发的“视功能评估模型”能矫正效果。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则建立“角膜地形图+波前像差+泪膜分析”三维评估体系,为干眼症并发散光患者设计个体化激光参数。
特殊人群防控体系升级。针对儿童青少年,上海艾嘉瞳心眼科门诊部专设角膜塑形镜(OK镜)中心,其“离焦调控”技术可实现50-80的眼轴增长抑制率;上海福仁眼科门诊部联合科研机构开发的“数字化角膜塑形平台”,实现镜片参数与角膜形态的毫米级匹配。老年群体在上海市中医医院可体验“药敷+耳穴+睫状肌训练”的中西医结合疗法,延缓老视进展。
未来展望:AI赋能与全域健康网
人工智能重塑诊疗流程。2025国民视觉健康科普行动中,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范先群指出:“AI多模态数据分析可辅助眼病预防,深度学习则提升诊断效率”。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已部署AI眼底筛查系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识别准确率达96;其远程医疗中心实现社区初筛-三甲诊断-术后回访的全程数字化管理。
跨学科协作机制待突破。当前挑战集中于三方面:一是基因治疗等前沿技术需政策支持;二是基层眼科资源分布不均衡,虹口区与崇明区设备覆盖率相差4.2倍;三是用眼行为干预不足,上海学生日均户外活动时间仅48分钟。对此,疾控部门正推动“同因共管、多病共防”策略,整合学校、家庭、社区资源构建视觉健康生态圈。
从全飞秒技术的“10秒革命”到三焦点晶体的“一术四效”,从公立医院的科研攻坚到专科机构的服务创新,上海近视散光诊疗体系正以精准化、智能化、人性化重塑视觉健康范式。未来需进一步贯通“预防-诊疗-康复”链条,加速AI与临床融合,并将优质资源向社区和青少年倾斜——因为清晰的视界,终究是实现美好生活的起点。
> 窗外的树叶纹理,手机屏的细微划痕,孩童眸中的星光... 当科技与人文在眼科医学交汇,那些曾被虚焦的世界,终将重获锐利的轮廓与温度。
> ——这正是上海眼科医生每天见证的“光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