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作为国内眼科学术高地和临床重镇,其近视矫正技术发展映射了中国屈光手术三十年的革新历程。从早期准分子激光到如今无瓣微创的全飞秒技术,同仁始终以技术创新与医疗安全为双核驱动,不仅为近视患者提供多元化解决方案,更通过标准化体系建设、跨学科资源整合及人工智能应用,持续引领行业诊疗规范升级。
技术引领:屈光手术的革新路径
同仁医院见证了屈光手术从“有刀”到“无刀”的跨越式发展。早期准分子激光手术(如PRK、LASIK)需手工操作角膜板层刀,存在精度局限和术后恢复周期长的问题。而如今,其引进的蔡司VisuMax SMILE 3.0全飞秒系统,以“无瓣、微创”为核心优势,仅通过2-4毫米的弧形切口取出透镜状角膜组织,保留角膜生物力学稳定性,将手术并发症风险显著降低。2024年同仁手术量数据显示,全飞秒占比超60,折射出患者对安全性的优先考量。
技术迭代同步推动精准度跃升。翟长斌团队在国内率先实现屈光矫正度数“5度进阶”个性化,突破传统25度间隔的限制。这一革新基于人眼6.25度的生理分辨阈值,通过高精度光学镜片设计避免过矫或欠矫,尤其适配运动员、艺术工作者等对视敏度要求的群体。
特色诊疗:跨学科融合的“大屈光”模式
针对不同年龄与视觉需求,同仁突破单一近视矫正范畴,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屈光诊疗体系。2021年成立全国“老视矫正手术中心”,整合屈光、白内障、视光三大领域资源,为老视(老花眼)患者提供三焦点晶体置换、角膜激光修正等一体化方案。魏文斌教授指出,40岁以上人群老视患病率高达92,而传统眼镜依赖无法满足当代用眼强度需求,手术干预成为重要选择。
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则侧重“关口前移”。王宁利团队基于河南安阳5000名儿童十年队列研究,提出“远视储备”核心理论,强调6-7岁儿童需保有150度左右生理性远视。同仁为此推出青少年近视防控指导套餐(500元起)、角膜塑形镜验配(国产5000元/进口10000元起)及生长发育监测体系,将防控主战场前置至学龄前阶段。
安全保障:质控体系与并发症防控
手术安全性依赖严谨的流程管理与技术规范。疫情期间,屈光中心建立三级预检分诊制度:一级为医院入口筛查,二级于专科入口封闭管控并完成流调,三级在诊室二次核验。术中实行“一患一消毒”,检查环节采用“一医一患一室”模式,设备每次使用后彻底消毒,大限度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针对术后潜在风险,同仁通过技术优化与患者教育双重路径防控。全飞秒术后眩光主要因光学区(6.5毫米)小于夜间瞳孔直径,团队通过术前暗视下瞳孔测量精准设计切削范围;干眼症防控则依赖术中使用角膜保护剂及术后人工泪液(20-50元/支)的规范应用。翟长斌强调:“医护人员需在术前充分沟通并发症可能性,术中轻柔操作减少结膜损伤,术后指导患者避免揉眼、及时复诊(每次150元),构建全链条安全保障”。
专家团队:临床科研双轨驱动
同仁的核心竞争力源于其人才梯队。学科带头人王宁利教授深耕眼科40年,完成手术近3万例,其提出的青光眼“双压理论”(眼压-颅压梯度致病)革新了传统诊疗认知。基于此研发的“内路绕行术式”突破传统外引流瓶颈,为多次手术失败的复杂青光眼患者重建房水通路,迄今挽救超2000名患者视力。
屈光手术专科亦汇聚多名专家。翟长斌主任作为国内全飞秒术者,主导手术标准化培训;齐颖教授则深入区域医疗协作,担任张家口屈光手术中心特聘主任,将同仁技术下沉基层。团队每年举办“华北区全飞秒手术大师赛”,通过手术直播与专家点评推动技术规范化,2024年覆盖医生超600人,折射出同仁的行业辐射力。
未来方向:智能化与全域健康管理
人工智能正重塑眼病筛查与术后管理路径。王宁利团队开发的“伏羲慧眼”图文大模型,是国内眼科AI综合诊断系统,可基于眼底图像实现30余种疾病辅助筛查,将早期病变检出率提升23。该系统未来拟接入术后随访体系,通过远程上传角膜地形图(150元/次)、OCT数据(400元/次)动态监控视力变化。
诊后管理生态构建是下一阶段重点。参考爱尔眼科“家庭眼健康管理体系”(屈光发育档案、全球E复查平台),同仁计划强化患者全周期追踪。目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筛查套餐(300元起)、老年人眼健康筛查(400元起)已落地,未来将进一步整合居家监测设备与AI助手,实现“手术矫正-终身维养”的闭环。
北京同仁医院的近视矫正之路,是中国眼科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缩影。其以全飞秒技术为支点,以“大屈光”体系为框架,持续优化手术安全性与人群适配度,而专家团队的科研转化能力与区域协作实践,更赋予学科持久生命力。未来,随着人工智能与远程医疗的深度融合,同仁有望在个性化手术设计、居家健康管理等领域树立新标杆,终实现“让盲人丢掉盲杖”的初心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