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眼科的“黄埔军校”与“泰斗摇篮”,北京协和医院眼科自1920年创立以来,始终引领国内视觉健康领域的变革。从罗宗贤奠定眼底病学根基,到劳远琇开创神经视野学,协和眼科的百年积淀为近视诊疗奠定了科学与人文双重基石。如今,面对我国居高不下的近视发病率,协和眼科以精密技术、多学科协作与创新服务,为患者构建起个体化、全程化的近视解决方案,重新定义“清晰视界”的可能。
前沿技术体系:精准匹配视觉需求
多元化术式覆盖全维度矫正场景
协和眼科构建了阶梯式近视矫正技术体系,满足从轻度到超高度近视的差异化需求。基础矫正采用激光手术:全飞秒Smile手术(约17500元)、蔡司全飞秒(19500元起)以微小切口重塑角膜,适合中低度近视;个性化半飞秒(17500元起)和绿飞秒激光(24000元)则通过角膜地形图引导实现高阶像差优化,提升视觉质量。对于高度及超高度近视,ICL晶体植入术(25500元起)突破角膜厚度限制,尤其散光款T-V4c晶体(27000元起)可同步矫正复杂屈光问题。
设备与操作的双重精密保障
技术优势源于“设备+精准操作”的融合。协和配备德国蔡司全飞秒激光、阿玛仕750S准分子激光等前沿平台,确保切削精度达微米级。手术方案依托多维度评估:角膜生物力学分析筛查圆锥角膜风险;波前像差检测个性化切削模式;眼底OCT排除视网膜病变隐患。这种“量眼”模式使千度以上近视矫正提升至98.5,术后高阶像差显著低于行业均值。
医疗团队:驱动诊疗安全
多学科专家协作体系
协和屈光手术由专业化分组支撑:角膜病及屈光专业组(李莹教授领衔)主导手术方案;神经眼科组(马瑾教授)保障视功能评估;眼底病组(陈有信教授)筛查并发症风险。这种协作模式尤其体现在疑难病例诊疗中,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近视患者,需联合眼底激光治疗(4000元起)与ICL手术分期干预。
临床科研转化赋能个体化治疗
团队持续推动技术迭代:国内开展ICL植入术(2006年),率先引入全飞秒SMILE3.0技术(2020年)。针对术后干眼问题,李莹团队研发“角膜表层优化术式”,通过术中保留角膜上皮下神经丛,将干眼发生率从行业均值30降至8。近三年发表SCI论文26篇,主导《中国激光角膜屈光手术临床指南》制定,奠定行业技术规范。
创新服务模式:延伸诊疗边界
5G远程医疗重塑就医体验
2025年,协和眼科在陈有信教授主导下实现5G远程激光手术突破。依托0.01秒超低时延网络与智能导航激光仪,专家可实时规划异地患者的治疗区域(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激光禁区标记),手术效率达每秒10个光斑,误差率<0.1。此举使复诊患者免于跨省奔波,单次治疗节省住宿交通成本约2000元,为医疗资源下沉提供范本。
全程视力管理生态
协和构建“防控-矫正-干预”闭环:前端开展青少年近视防控,通过普诺瞳OK镜(7500元起)延缓近视进展,年控制效果达0.5D;术后引入AI视觉训练系统,动态调整对比敏感度训练参数;建立终身眼健康档案,对45岁以上患者提供老花眼一体化矫正方案(三焦点晶体植入术15699元起)。
全周期质控体系:安全与疗效并重
三级安全防护机制
协和建立术前/术中/术后三级质控:
近五年数据显示,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控制在0.02,远低于0.1的安全标准。
精细化术后康复管理
创新“分阶段康复模型”:术后24小时启用泪液监测贴片,动态调整人工泪液配方;72小时引入视觉质量分析仪,优化双眼视功能平衡;1个月后开展夜间眩光模拟训练,提升暗环境驾驶适应性。研究证实该模型使患者视功能恢复时间缩短40,满意度达96。
引领近视诊疗的“协和范式”
北京协和医院眼科的百年历程,是一部“技术革新与人文关怀交融”的发展史。从开创眼底病激光治疗先河,到5G远程手术突破空间限制;从多学科专家协作保障安全,到终身视力管理生态的构建,协和始终以患者实际需求驱动创新。未来,随着基因编辑技术对遗传性近视的干预研究启动,及AI个性化角膜模型平台的开发,协和眼科将继续拓展人类视界重塑的疆域。正如陈有信教授所言:“眼科医生的使命不仅是矫正视力,更要让患者拥有可持续的光明人生。” 在这一愿景下,协和眼科的探索之路,正是中国近视治疗从“看得清”向“看得舒适、看得持久”跨越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