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眼科中心明亮的诊室里,刘青副主任医师正专注地为一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解读OCT影像。她手中的激光笔在屏幕上圈出细微的出血点,温和而笃定的解释消除了患者的焦虑——这是她近二十年如一日的工作缩影。作为同仁眼科眼底内科的学术带头人,刘青将青春奉献给了光明的守护,在糖尿病眼病、视网膜脱离等致盲性眼病的防治领域默默耕耘,成为患者口中“托住视力的那双手”。
学术积淀与临床深耕
刘青的医学之路始于上海市第二医科大学临床系,后于上海交通大学完成在职研究生深造。双重学术背景赋予她扎实的理论基础与前沿视野。2000年初入眼科领域时,她师从名家,在上海市人民医院完成一年专科进修;2013年更入选医院“卓越人才计划”,赴英国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学术交流,将先进的眼底病诊疗理念带回国内。
这种“本土培育+全球视野”的模式,使她在临床实践中形成独特优势。近二十年的执业生涯中,她累计诊治超10万例眼科患者,尤其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激光干预、抗VEGF药物注射治疗领域经验深厚。一位妊娠期糖尿病合并视网膜脱离的患者曾辗转多家医院,终经刘青设计的个性化治疗方案(结合激光光凝与微创注药)成功保住视力。类似案例在她的诊室里比比皆是。
专科建设中的核心角色
2024年6月,同仁医院眼科中心完成升级,建立九大亚专科体系。刘青领衔眼底内科团队,成为学科精细化发展的关键推动者。眼底内科聚焦糖尿病眼病、黄斑病变等慢性致盲疾病,与邱庆华教授带领的眼底外科形成“内科控病情、外科救急症”的协作模式。
这一布局回应了上海老龄化与代谢性疾病高发的现实需求。据统计,上海糖尿病患者超150万,其中约1/3会发展为视网膜病变。刘青团队通过多模态诊疗路径(包括OCTA无创血管成像、超广角眼底筛查、基因易感性评估等)实现早诊早治。其主导的“糖尿病眼病社区筛防体系”已与江苏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约,将高危人群管理延伸至基层。
技术创新与临床转化
在同仁医院引入的十余项前沿技术中,刘青是眼底病治疗创新的践行者。她熟练掌握微脉冲激光技术,该技术通过调控激光能量节奏,减少传统激光对视网膜的灼伤,显著提升糖尿病黄斑水肿的治疗安全性。2024年,她参与上海首例折叠顶压球囊(FCB)巩膜外加压术,为一名孕19周的视网膜脱离患者实施手术。该技术避免传统玻切手术需长期俯卧的困境,20分钟完成视网膜复位,患者术后次日视力即恢复至0.8。
面对近视防控领域的争议,她持审慎科学态度。针对海外低浓度阿托品Ⅲ期临床试验失败事件,她在科室研讨中指出:“药物防控需结合患者屈光发育档案个性化设计,不能忽视光学干预(如离焦镜)与行为干预的协同价值。”这一观点呼应了同仁眼科新引进的蔡司VisuMax全飞秒技术所倡导的“量眼”理念。
学科平台的协同赋能
同仁医院眼科中心的硬件升级为刘青的临床研究提供强大支撑。中心配备的蔡司ARTEVO 800 3D导航手术显微镜、超广角眼底照相机等设备,使眼底内科的精准诊断如虎添翼。值得一提的是,科室95医生拥有硕士以上学历,正高、副高占比超45,形成了“临床-科研-教学”三位一体的人才梯队。
跨学科合作亦是她重要的实践方向。针对糖尿病眼病患者,她联合内分泌科建立“糖网防治闭环路径”;面对妊娠期视网膜病变患者,协同妇产科制定安全诊疗方案。这种整合模式使同仁眼科年诊疗量突破8万人次,成为长宁区眼科疑难病转诊枢纽。
未来挑战与行业愿景
尽管技术飞速发展,刘青清醒认识到眼底病防控的痛点:社区筛查覆盖率不足、患者随访依从性低、部分创新疗法费用高昂。她团队正在开发AI辅助的远程阅片系统,以期提升社区筛查效率;同时参与多中心研究探索抗VEGF药物减量方案,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面对近视率攀升的严峻态势,她呼吁建立青少年“屈光发育电子地图”,将眼轴监测纳入学校体检常规项目。在她看来,“眼科医生不仅要治病,更要成为全民眼健康的规划师”。
从手持检眼镜的年轻医生到眼底内科者,刘青的二十年职业生涯映射了中国眼科发展的微观史。她以学术严谨性平衡技术创新,用人文关怀弥合技术鸿沟,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慢性致盲杀手”的防控战场筑起坚实防线。同仁医院眼科中心的升级不仅是空间的拓展,更是刘青等专家探索“全生命周期眼健康”使命的新起点——这里的故事,关乎光明的守护,更关乎如何在医学的精密与生命的温度间找到永恒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