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保定,一座融合千年中医智慧与现代眼科学的儿童近视防治网络正悄然形成。面对我国儿童青少年53.6的总体近视率,保定多家医院以中医“治未病”理念为根基,融合针刺、方剂、推拿等传统技艺,构建起独具特色的近视防控体系。从市级三甲医院到专科中医门诊,从家传眼科流派到支持的创新工程,这座城市正为儿童青少年的“光明未来”探索中西医结合的“保定方案”。
中医特色诊疗技术
家传流派的百年沉淀。保定郝氏中医眼科作为河北省特色专科,其代表人物郝德新(1917-1991)开创了从心、肝、肾三经论治眼病的学术体系。1958年《中医杂志》刊载其治疗先天性近视的成功案例,首创“中药+针刺”协同疗法——以细辛通窍改善眼周循环,配茺蔚子、茯苓利水明目,同时针刺睛明、承泣等穴位调节经气。这种“内外同治”模式使假性近视逆转率达82,至今仍是郝氏传承人郝艳仙、郝岩的核心技术。
省级医院的创新实践。河北省中医院眼科进一步优化传统疗法,推出“五穴十针”针刺法与自制中成药“石斛爽目颗粒”。该颗粒以石斛、枸杞滋补肝肾,辅以健脾药材增强巩膜韧性,获河北省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临床数据显示,联合穴位按摩(睛明、四白、风池等)可显著改善睫状肌痉挛,延缓近视进展,患儿年近视增长率降低37。
中西医融合防控体系
政策驱动的整合医疗。2022年《河北省“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明确提出“发挥中医药在青少年近视防控中的特色作用”。保定市中心医院作为三甲综合医院积极响应,其眼科将中医耳穴压豆、中药熏蒸与现代视功能训练结合:一方面通过刺激耳部“目1”“目2”穴位调节眼部气血,另一方面利用角膜塑形镜技术重塑视网膜周边离焦状态,实现假性近视防控率提升至89。
科技赋能的诊疗升级。保定爱尔眼科医院与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合作开展“脑视力开发”项目,将中医针灸与脑视觉生物反馈训练结合。针灸疏通经络提升视神经敏感度,AI训练系统则强化大脑图像处理能力,使中度近视患儿的裸眼视力平均提升0.6行。该项目被纳入河北省中西医结合近视防控重点课题,印证了市长杨伟坤提出的“中医药守正创新正逢其时”。
全域化服务网络构建
分级诊疗的层级覆盖。保定形成“三甲引领-专科补充-社区落地”的三级防控网:顶层以河北省中医院眼科为技术指导中心,开展疑难眼病会诊;中层发挥保定市中医院(眼科排名全市第三)等机构作用,提供针刺、方剂等常规中医疗法;基层依托妇幼保健院和社区中心推广“家庭穴位按摩操”,家长每日按压孩子睛明、太阳穴10分钟,有效缓解视疲劳。
家庭参与的防控闭环。针对近视成因中的“久视伤血”理论,医院研发居家干预工具包:包含测光仪(监测读写照度>300Lux)、药食同源护眼膏(含桑葚、菊花成分),配合“20-20-20”用眼法则(每20分钟远眺20秒)。白世淼教授团队研究表明,落实该方案的儿童近视年增长率下降51,印证《诸病源候论》“目不能远视责之肝劳”的防治逻辑。
挑战与未来方向
技术瓶颈待突破。当前中医治疗仍面临两大挑战:一是真性近视逆转证据不足,郝氏眼科虽有个案成功报道,但缺乏大样本RCT研究;二是中药制剂标准化程度低,如“石斛爽目颗粒”尚未纳入医保目录。保定市第二医院孟宏伟建议:建立郝德新医案数据库,用AI分析药穴配伍规律,为方剂优化提供证据。
跨界融合新趋势。2025年保定鹰华眼科医院引进香港理工大学“便携式AI眼底相机”,可10秒完成中医“望目”数字化,结合舌象生成体质报告;美尔目集团则探索“耳针+低浓度阿托品”联合疗法,抑制眼轴增长效率达68。未来需进一步推动“产学研用”结合,如借鉴山东“预防-中药-针灸-视训”四维模式,打造京津冀近视防控示范平台。
保定中医近视防治体系的核心价值,在于将家传学术经验转化为普惠医疗实践,从郝德新“心肝肾三经论治”的个体化诊疗,到省中医院标准化颗粒剂与针刺技术的推广,彰显了“因人制宜”与“规范可控”的统一。未来需在三方面持续发力:深化机制研究(如针刺改善微循环的分子通路)、推动政策落地(将中医适宜技术纳入近视防控指南)、构建“医院-学校-家庭”联控网。唯有如此,方能实现孙士江教授“守护青少儿身心健康,共筑祖国美好未来”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