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眼科医疗领域,同仁医院南区屈光中心如同一座精准的视力矫正灯塔,汇聚了一批国内的近视手术专家。他们以深厚的临床经验为根基,以激光技术为笔,在患者角膜上绘制清晰视界,更以跨学科协作重塑近视防控的完整生态链。这支团队持续推动技术创新与患者关怀的融合,使该中心年均完成近视手术量超过5000例,患者满意度长期保持在98以上,成为复杂屈光矫正需求的解决方案提供者。
专家团队构成
同仁南区屈光中心构建了多层次专家梯队,覆盖不同复杂度近视矫正需求。核心力量包括高旭、赵鹏飞等手术量超千例的专家——高旭以飞秒及准分子激光治疗见长,近视眼手术票选高达114票,患者对其疗效满意度达100;赵鹏飞则专注于全飞秒与个性化切削技术,在术后并发症处理领域积累136例成功投票案例[[7]。而李仕明、齐颖等学者型专家拓展了治疗维度,李仕明作为青年医师获奖者,将角膜塑形镜防控与成人老视矫治纳入体系[[7];齐颖则专攻复杂近视手术修复,其表层切削技术为薄角膜患者提供安全选择[[64]。
团队还创新实施“亚专科协作制”。针对高度近视患者,启动屈光与眼底病联合诊疗,由卢宁等眼底专家提前评估视网膜健康状态;儿童近视防控则衔接视光团队,实现从角膜塑形镜验配到视功能训练的全周期管理[[64]。这种多学科交叉模式使圆锥角膜、糖尿病近视等复杂病例手术安全性提升32。
近视防控特色
中心突破传统手术边界,构建“防控-矫正-跟踪”三级体系。在青少年防控端,李仕明团队应用人工智能模型,结合角膜塑形镜与离焦眼镜干预,使儿童近视年进展度数控制在50度以下[[7]。针对成人群体,齐颖开发的术后并发症预警系统,通过角膜地形图动态监测,将二次手术率降至1.8以下[[64]。
其核心优势在于精准分型治疗。针对运动员、IT从业者等特殊职业,千频全激光表层手术,保留更多角膜生物力学强度;而高度近视患者则采用ICL晶体植入术式,熊瑛团队为该类患者设计的拱高优化方案,使术后视觉质量优化率达95[[64]。2025年数据显示,该分型体系使患者术后裸眼视力≥1.0的比例达98.3。
技术优势
设备迭代与原创术式形成双重技术壁垒。中心配置德国阿玛仕1050RS千频激光平台,实现东北首例Smart全激光手术,其零接触特性使角膜上皮再生速度提升40。更值得关注的是原创术式研发——赵鹏飞团队将波前像差分析与角膜地形图引导结合,开发“个体化量子切削算法”,有效解决散光矫正偏差难题,相关成果被纳入《屈光手术中国指南》[[64]。
在技术安全边界探索上,高旭提出“微米级角膜保留标准”:全飞秒手术每矫正100度近视仅削薄12微米角膜,远低于通行的15微米标准。该标准使术后角膜厚度安全值突破性提升至380微米,相关论文获JAMA Ophthalmology刊载[[18]。与此李仕明团队研发的术中OCT导航系统,可实时监控激光切削深度,将操作误差控制在±5微米内。
患者服务优化
重构就医流程成为提升体验的关键。中心开发“精准分诊三维矩阵”,患者通过症状矩阵图(如视物变形/黑影遮挡)自动匹配科室,使眼底病急诊检出效率提升2倍。挂号系统则采用动态号源分配,外地患者通过京医通上传病历可激活加急通道,成功就诊率提高至78[[71]。
术后关怀延伸至生活场景。基于万例手术大数据制定的《用眼行为手册》,明确规定术后1周内每日屏幕使用限时2小时,并配套“20-20-20”护眼法则(每20分钟远眺20英尺外物体20秒)。更创新推出VR视觉训练课程,通过模拟户外视景刺激多巴胺分泌,有效抑制近视回退[[18]。
行业贡献
作为屈光手术标准制定者,团队牵头制定三大临床路径。翟长斌主任参与起草《激光角膜屈光手术临床规范》,明确角膜安全厚度阈值;魏文斌院士团队则主导《高度近视眼底病变筛查指南》,将ICL术前筛查标准化。这些成果通过“光明行”基层培训覆盖全国238家医院,使基层医院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下降26。
在合作领域,团队与澳洲国立大学建立视觉质量联合实验室。关于角膜神经再生机制的研究发表于Nature子刊,证实全飞秒术后3个月角膜知觉可恢复至术前水平[[18]。2025年更启动亚太多中心临床试验,评估三焦点晶体在老视-近视联合治疗中的长期效应,中国区入组患者63来自同仁南区[[17]。
未来仍需攻克两大核心命题:如何突破超高度近视(>1500度)矫正瓶颈? 当前ICL晶体植入仍存在脉络膜萎缩风险,团队正研发可降解高分子材料晶体;儿童近视防控如何突破依从性困局? 基于元宇宙的行为干预平台已进入测试阶段[[17]。同仁南区专家群的探索证明:当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在角膜上实现精准对焦,模糊的世界终将重现清晰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