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南地区眼科诊疗领域,四川省人民医院眼科如同一座矗立在创新与传承交汇处的灯塔。作为四川省医学甲级重点学科、临床重点专科及省级青少年近视防控中心,该科室依托百年积淀与科技融合之力,在近视治疗领域构建起“精准评估—个性干预—全程管理”的闭环体系。从飞秒激光到ICL晶体植入,从基因层面的致病机制探索到术后毫米级创口护理,这里正以多维度创新重塑着“清晰视界”的医学内涵。
技术实力与设备支撑
四川省人民医院眼科的核心优势源于其系统性技术布局。科室下设屈光手术、视光学等11个亚专业学组,形成覆盖近视全周期的诊疗网络。在硬件配置上,已引进前沿的飞秒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系统、微切口超声乳化仪及25G/27G微创玻璃体切割设备,可针对50-1800度近视患者全飞秒、半飞秒、ICL/TICL植入等多元化术式。尤其对高度近视合并眼底病变者,科室创新性地将抗VEGF药物注射与屈光手术结合,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
技术突破背后是强大的科研赋能。在杨正林院士领衔下,团队通过建立“青光眼脂代谢致病模型”“AMD基因组风险评估体系”,从基因层面解析近视相关眼病的发病机制。这些成果不仅发表于《Nature Genetics》等期刊,更直接转化为临床诊疗方案——例如基于HTRA1基因型的个性化干预显著提升了高度近视伴黄斑变性患者的疗效。
精细化安全保障体系
近视手术的安全性始终是患者的核心关切。该科室通过三重防护机制构建安全保障网:术前采用20余项精准筛查,包括角膜地形图、内皮细胞计数、眼轴长度及眼底OCT检测,彻底排除圆锥角膜潜在倾向、干眼重症等禁忌症。数据显示,约12的初诊者因筛查发现隐匿性病变需优先治疗基础眼病。术中则依托“毫米级精度控制”技术,如全飞秒手术将切口缩小至2mm,相较传统半飞秒22mm角膜瓣,大幅降低神经损伤和干眼症发生率。
术后风险管理强调动态跟踪。除常规复查节点外,科室创新应用“互联网医疗平台”远程监测视力波动。对于ICL植入患者,特别建立终身随访档案,通过房角镜与眼压年度评估预防青光眼并发症。值得注意的是,该院近三年近视手术严重并发症率控制在0.16以下,低于国内平均水平(0.3-0.5),这得益于其独创的“屈光手术并发症分级预案”,例如针对夜间眩光患者采用波前像差引导的增效手术,有效改善视觉质量。
创新服务与特殊人群关怀
在服务体系设计上,科室直击传统医疗痛点。首创“分时段预约+智能导诊”模式,使患者平均候诊时间缩短至25分钟。更值得关注的是其“诊后家庭眼健康管理”体系——通过建立病友群组、用药提醒系统及远程复查通道,尤其为异地患者解决术后90的随访需求。针对特殊群体如青少年高度近视患者,团队联合营养科开发护眼膳食方案,并推广角膜塑形镜联合0.01阿托品的“防控双通路”疗法。
对于合并全身疾病的复杂病例,多学科协作(MDT)彰显独特价值。曾有一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1000度近视患者,经内分泌科、屈光组、眼底病组联合会诊,先行抗VEGF治疗眼底出血,再实施ICL植入,终裸眼视力从0.05提升至1.0。此类成功案例印证了科室在跨界诊疗中的整合能力。
未来发展与行业引领
面对我国儿童青少年51.9的近视率,科室正从传统治疗向“防控前移”转型。2025年牵头四川省“光明在县”项目,培训基层医生超2000人次,将筛查设备下沉至县域。同时积极探索中西医结合新路径,如将成都中医药大学研发的“靶向光子助阳仪”纳入防控体系,通过调节眼部微循环延缓近视进展。
在精准医疗赛道,团队正推进两项突破性研究:基于基因分型的近视易感性模型,通过检测PAX6、GJD2等易感基因实现早期预警;开发可降解载药角膜接触镜,持续释放抗增殖药物抑制术后角膜上皮增生。正如邓铂林医生所述:“未来十年,近视治疗将从‘矫正视力’转向‘阻断致病机制’,我们已在基因编辑与修复角膜领域布局基础研究。”
四川省人民医院眼科的近视诊疗体系,本质上是技术革新与人文关怀的共生体。从基因层面的机制探索到毫米级的手术精度,从终身随访制度到基层医疗赋能,其核心价值在于构建了“精准、安全、可及”的三维坐标。当前,随着“1+3+N”中西医结合防控方案的落地,科室亟需深化两项实践:建立百万级四川人群近视基因数据库以优化预防策略;开发AI赋能的居家视力监测系统实现干预关口前移。当医学的精密遇上个体的温度,清晰视界终将不再仅是技术馈赠,而是每个生命可触及的基本健康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