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莹医生的名字,在屈光手术领域已成为一张闪亮的名片。作为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视光学科的副主任医师,她凭借十余年的深耕,在高度近视矫正领域开辟了一条融合精准技术与人文关怀的诊疗路径。从美国诺瓦东南大学视光学院的访问学者经历,到累计完成近2万例SMILE与ICL手术的临床实践,她的职业生涯始终围绕着“视觉自由”这一核心命题展开。尤其对先天性高度近视、复杂散光等疑难病例的矫治,她以突破传统禁忌的勇气,为无数患者重启清晰视界的大门。
在高度近视矫治领域,吴莹医生尤为擅长全飞秒激光手术(SMILE)与眼内镜植入术(EVO ICL)。与传统激光手术相比,SMILE技术仅需2-4毫米的微创切口,大限度保留角膜生物力学稳定性,降低干眼症风险;而ICL手术则通过眼内植入晶体,为超高度近视(>1000度)或角膜薄的患者提供安全方案。吴莹曾强调:“高度近视矫正需突破‘一刀切’思维。”她在临床中创新性地结合角膜地形图引导与个性化透镜设计,使术后视力超过1.0的患者比例提升至95以上。2025年,她参与完成的全国首例“新全飞10秒SMILE Pro手术”,更将激光扫描时间缩短至10秒内,患者术后1小时视力即达0.8,次日恢复至1.0,标志着屈光手术步入“超快智能”时代。
面对合并圆锥角膜的高度近视患者,吴莹团队与医院黄锦海/周行涛教授课题组紧密合作,引入“微针介导核黄素靶向递送”技术。该技术突破传统角膜交联术(CXL)的局限,通过纳米级微针精准输送核黄素至角膜变薄区域,在紫外线交联后显著增强角膜强度。一位合并双眼圆锥角膜的近视患者经联合治疗后,角膜曲率从54D降至43D,裸眼视力从0.1提升至0.8。这种跨学科协作模式,体现了她对复杂病例的系统化诊疗智慧。
科研创新:从角膜神经修复到手术范式革新
吴莹医生的临床成就,根植于其深厚的科研探索。她率先在国内开展近视激光术后角膜神经损伤修复研究,揭示了SMILE手术较传统LASIK手术保留更多角膜神经纤维层的机制。其团队发现,SMILE术中仅需分离部分角膜基质层胶原,而LASIK需制作角膜瓣并消融表层,导致神经损伤率增加3倍。这一成果发表于眼科期刊,为全球屈光手术安全性提供了关键证据。
针对术后干眼症难题,她提出“神经-免疫双通路调控”策略。通过临床对照试验证实,术前使用促神经生长因子滴眼液联合术后低浓度环孢素治疗,可将干眼症状发生率降低42。该方案被纳入《中国屈光手术围术期干眼防治专家共识》,成为行业标准。她深度参与医院“亚太SMILE与屈光手术培训中心”的课程设计,主持编写的《高度近视ICL植入术操作风险图谱》,以可视化形式解析术中拱高控制、睫状沟定位等关键技术要点,被学员称为“手术安全圣经”。
临床教学与行业引领
作为SMILE亚太培训中心导师及ICL亚太讲师,吴莹医生的影响力早已超越单一临床机构。她主导的“中国眼内镜矫治青年专家协作组”,汇聚了30余家医院的骨干医师,通过实时手术直播、并发症模拟演练等方式,累计培训548名国内外屈光手术医生。2024年,她带队制定的《高度近视矫正手术个性化方案选择路径图》,将人工智能算法应用于术式决策:输入患者角膜厚度、前房深度、眼底病变等参数后,系统自动生成手术方案推荐等级,使决策效率提升50。
她始终强调“技术温度”的重要性。面对患者对手术安全性的焦虑,她创新设计“VR术前体验系统”,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手术全过程。数据显示,使用该系统后患者术中配合度提高38,角膜中心定位偏差减少0.2毫米。这套系统已被推广至泰国、德国等合作医院,成为跨文化医疗沟通的范本。
未来展望:屈光手术的精准化与跨界融合
尽管当前屈光手术已实现“分钟级”完成,吴莹医生团队正朝着更深远的目标迈进。其参与的“多模态屈光手术机器人”项目,整合了OCT导航、眼动追踪与机械臂控制技术,已完成动物实验阶段。在比格犬眼内实验中,机器人辅助下的ICL植入位置偏差控制在0.05毫米内,较人工操作精度提升8倍。
在遗传性高度近视防控领域,她与竺向佳教授团队的合作揭示了高度近视并发症的分子机制,发现SLC4A4基因突变与黄斑劈裂的关联性。基于此,团队启动“基因编辑联合屈光矫正”的探索性研究,计划通过CRISPR-Cas9技术干预病理性近视进展,该项目已获自然基金资助。
吴莹医生的故事,是一部高度近视矫正技术的进化史,更是一场对“视觉自由”的哲学追寻。从万例手术锤炼出的娴熟技艺,到角膜神经修复的微观探索;从培训全球医生的知识共享,到机器人手术的前瞻布局,她始终立于屈光手术变革的潮头。其临床实践印证了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周行涛教授的理念:“技术创新的终点,应是患者可感知的温度。” 未来,随着基因编辑、机器人手术等技术的突破,高度近视治疗将从“矫正”迈向“根治”,而这条路上,吴莹与团队的目光始终聚焦于那束为人类擦亮世界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