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防控领域正迎来突破性进展。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作为国内机构,率先推进新型药物NVK-002的III期临床试验(China CHAMP研究),该药物有望成为全球获批用于延缓儿童近视加深的滴眼液。这一研究由王宁利教授领衔,覆盖全国19个中心、770名3-17岁患者,标志着中国在近视药物研发领域迈入前沿。
近视防控药物研发突破
同仁医院的核心药物布局集中于低浓度阿托品及其迭代产品。目前,0.01阿托品滴眼液已在临床应用,其延缓儿童近视进展的有效性获研究支持,且副作用可控。国内售价约30-50元/支,相对普惠。在此基础上,医院正主导更具革新性的NVK-002临床试验。该药物采用专利配方,解决了低浓度阿托品易分解的难题,可实现24个月以上的稳定保存,且不含防腐剂,安全性进一步提升。
新型药物研发具有显著的临床差异化优势。NVK-002同时提供0.01与0.02两种浓度,医生可根据患者近视进展速度和耐受性灵活调整方案。相较传统阿托品,其双浓度设计兼顾了疗效化与副作用小化,为个体化治疗奠定基础。合作伙伴Vyluma公司的数据显示,三年期全球试验将于2025年完成,中国有望在2026年率先上市。
药物作用机制的科学探索
阿托品防控近视的机制呈现多靶点特性。同仁医院专家指出,其作用不仅限于放松睫状肌(传统假性近视治疗原理),更可能通过巩膜调控、M受体拮抗、视网膜离焦信号调节等途径延缓眼轴增长。研究表明,阿托品可改善脉络膜血流灌注,缓解巩膜缺氧状态,从而抑制眼球向后过度延伸——这正是轴性近视的核心病理。
药理学研究揭示复杂神经信号参与。视网膜M1、M3、M4受体被激活后,可增强神经元对近视性离焦的敏感性,通过神经反馈回路调控巩膜重塑。这一发现解释了为何低浓度阿托品在麻痹睫状肌作用微弱时,仍能显著抑制近视进展,为“非调节机制学说”提供依据。同仁医院团队强调,多机制协同的特性使阿托品成为目前经大规模临床试验验证的药物干预手段。
临床价值的循证支撑
同仁医院的China CHAMP试验设计凸显严谨性。该III期研究为期两年,采用多中心随机对照方法,计划联合欧美试验数据,构建全球的阿托品临床数据库。此前欧洲研究显示,0.01阿托品可使儿童近视年进展速度降低50-60,眼轴增长减少约45。若NVK-002达到预期,将为中国1.63亿近视儿童青少年提供安全有效的防控选择。
药物干预对高度近视防控具战略意义。卫健委数据显示,高中生高度近视率已达17.6,此类患者面临视网膜脱落、黄斑病变等致盲风险。魏文斌教授强调:“近视本身不可逆,但防控其进展可显著降低并发症概率。” 药物与光学矫正(如角膜塑形镜)形成互补,尤其适用于近视快速进展期(每年增长≥75度)的儿童。
规范化应用的核心策略
严格适应症管理是疗效保障的前提。同仁医院团队强调,用药前需经散瞳验光排除假性近视,确诊真性近视且年度进展超过50度者方建议启动药物治疗。初始浓度通常选择0.01,每3-6个月监测眼轴、屈光度及视功能,若控制效果不佳可考虑0.02浓度,但需警惕畏光、调节力下降等副作用。
药物需嵌入综合防控体系方能发挥效能。2025年国民视觉健康科普行动提出“科技赋能眼健康”理念,倡导药物干预与行为管理协同。同仁医院专家建议:药物治疗期间仍需保证每日3小时户外光照,遵守“20-20-20”用眼法则,并定期进行眼底检查。北京地区已试点“医院-社区-学校”三级联筛机制,通过早期监测远视储备量(如6岁儿童应存+1.5D远视),在近视萌芽前启动干预。
未来发展方向与挑战
下一代药物研发聚焦精准靶向治疗。随着近视相关生长信号通路(如多巴胺、维甲酸通路)的明确,药企正开发新型视网膜靶向药物,通过调控巩膜纤维化进程直接抑制眼轴生长。同仁医院参与的多中心研究已启动生物标志物探索,旨在通过基因分型药物响应,实现“一人一策”的精准用药。
跨学科技术融合将重塑防控模式。2025年启动的“科技赋能眼健康”行动提出,结合AI与远程医疗优化药物管理。例如,通过可穿戴设备监测用药后调节功能变化,利用VR视觉训练增强视网膜离焦效应。现行挑战仍存:医保覆盖不足导致药物可及性受限,家长对长期用药安全性的疑虑需更多真实世界数据化解。
同仁医院的药物研发标志着中国近视防控从被动矫正转向主动干预。NVK-002等创新药物为延缓近视进展提供科学工具,但其价值化依赖于早期筛查、个性化给药及行为干预的综合体系。未来需突破三大方向:完善基于循证医学的用药指南、推动创新药物纳入医保普惠体系、深化多模态技术协同管理。正如王宁利教授所言:“我们防控的不仅是度数增长,更是下一代的光明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