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州这座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江南名城,苏州大学附属医院眼科以其百年积淀与创新技术,成为长三角地区近视诊疗的中心。从1922年建科至今,该科室不仅见证了现代眼科学的演进,更凭借前沿设备、专家团队及个性化治疗方案,为近视患者提供从基础防控到复杂手术的全周期服务。在青少年近视率攀升的当下,其技术突破与公益实践正深刻影响着区域眼健康生态。
百年积淀与学科实力
苏州大学附属医院眼科始于1922年,由眼耳鼻喉科逐步发展为独立专科,历经百年锤炼形成雄厚技术底蕴。科室现涵盖白内障、屈光手术、眼底病等亚专科,并配备蔡司VisuMax全飞秒激光系统、博士伦Technolas激光治疗仪等设备,支撑精准诊疗与复杂手术开展。
团队结构覆盖教授、博导及临床骨干,如学科带头人张晓峰教授(角膜病与近视手术专家)领衔的屈光团队,成员丁洁、钱一峰等均深耕近视矫正领域。科室年均完成大量高难度手术,2023年全院眼科手术量达2.8万例,其中全飞秒等屈光手术占比显著,技术成熟度获国内认证。
近视矫正技术体系
多元化手术方案
科室提供覆盖主流术式的个性化选择:
质控与长期管理
手术安全依托严格流程:术前筛查含角膜地形图、眼底评估等20余项检查,排除圆锥角膜等禁忌症;术中通过数字化导航系统提升精度;术后建立追踪体系,要求患者定期复查(术后1天、1周、1月等节点),并规范用药及用眼行为(如3个月内禁游泳、终身防碰撞)。数据显示,该院全飞秒手术患者次日视力恢复率达95以上,并发症率低于行业均值。
青少年近视防控创新
融合性防控策略
针对青少年近视低龄化趋势,科室突破单一矫治模式,推行“预防-干预-治疗”闭环:
科普与早筛网络
科室牵头社区近视防控项目,通过校园视力建档、用眼教育讲座普及“20-20-20”护眼法则;2025年“爱眼日”期间开展公益义诊,为千余名儿童提供屈光筛查与防控方案,推动“医-校-家”联防体系构建。
科研转化与学术引领
科室依托苏州大学医学平台,承担自然科学基金、省市级课题十余项,聚焦近视机制与新技术研发。近年发表SCI论文15篇,核心技术获江苏省卫生厅新技术引进一等奖。
在跨学科合作中,张晓峰团队参与多中心研究(如ASPECT试验),验证阿托品与光学联合疗法的协同效应;同时探索学龄前儿童近视预防的可行性,试点研究显示D.I.M.S.镜片可能推迟近视发病时间。科室作为博士后流动站,每年培养硕博生及进修医师数十名,输出规范化屈光手术技术。
公益实践与社会责任
超越临床服务,科室积极履行公共医疗使命。定期举办“近视手术开放日”,直播手术过程并答疑,破除公众对激光矫正的误解;联合红十字会开展偏远地区儿童视力救助项目,为低收入家庭提供免费角膜塑形镜。
2025年“爱眼日”义诊中,专家团队为老年人提供白内障、糖网筛查,为职场人群解答干眼症管理方案,单日服务超500人次。此类活动强化了公众对全生命周期眼健康的认知,凸显公立医院的普惠价值。
苏州大学附属医院眼科以百年根基为轴,通过技术精进(如全飞秒、ICL)、防控模式创新(光学-药物联合)及普惠医疗实践,重塑了近视诊疗的“苏州标准”。未来,学科需进一步探索基因疗法的应用潜力、人工智能辅助的个性化防控模型,并将成熟经验向基层推广。在“健康中国”战略下,这种融合临床、科研与公益的发展范式,不仅守护个体视觉质量,更为区域近视防控提供可持续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