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野检查方法 | 原理 | 操作步骤 | 适用情况 |
---|---|---|---|
弧形视野计检查法 | 通过半圆弧型金属板围绕水平轴旋转360°,圆弧上刻度表示光线与视轴夹角,以此确定视野界线 | 1. 准备:明亮光线下,受试者下颌放托颌架,眼眶下缘靠眼眶托,调托架高度使眼与弧架中心点在同一水平线,遮住一眼,另一眼凝视弧架中心点;2. 实验者从周边向中央缓慢移动紧贴弧架的白色视标,至受试者看到,记下刻度,退回视标,重复测试 | 常规视野检查 |
对比法 | 包括光投射法、手识别法、数手指法、探针法、红色饱和度对比法等,通过与检查者视野对比来粗略判断患者视野情况 | 不同方法操作不同,如光投射法是遮盖对侧眼,四个象限轮流查开、关光源,让患者回答是否亮灯;数手指法是四个象限轮流查,在1米、45°等位置进行,若看不见可逐渐移近 | 快速初步筛查视野情况 |
自动或半自动仪器检查法 | 使用计算机屏幕或其他显示设备呈现测试图案,根据患者对图案的反应判断视野情况 | 1. 患者准备:脱掉眼镜或隐形眼镜,舒适坐检查椅,保持头部和下巴稳定;2. 仪器调整:医生选合适仪器,调整高度、角度和亮度等;3. 测试过程:患者专注盯着屏幕,看到测试图案时按下按钮或向医生报告 | 准确评估视野范围和视野缺损情况 |
术语解释:
- 视野界线:弧形视野计中,由点射向视网膜周边的光线与视轴之间的夹角所表示的视野边界。
- 等视线:动态视野检查中,用同一刺激强度的视标从周边不可见区向可见区移动,不可见区与可见区的分界点为该视标的阈值,连接阈值成的连线。
- 差别光阈值:在恒定背景照明下,若一刺激点(光标)的可见性为50,该光点的刺激强度。
- 短期波动:一次性视野中(一般在20分钟内),对某一固定检查点多次光阈值测定的离散。
- 长期波动:间隔数小时或数日两次光阈值测定结果不一致。
- 视岛:以光敏感度表示海拔高度,面积表示岛屿范围,视野描绘成的一个三维空间立于“盲海”中的视岛,黄斑中心凹对应固视点光敏感度高构成顶峰,周边视野光敏感度较低构成周边部。
- 生理盲点:与无感光功能的视乳头对应,在视野注视点颞侧10 - 15度的看不见区。
引言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通过它感知世界的五彩斑斓。然而,许多眼部疾病在早期可能不会表现出明显的视力下降,却会悄然影响我们的视野范围。视野检查作为眼科检查中的重要项目,能够帮助医生及时发现潜在的眼部问题,如青光眼、视神经炎和视网膜疾病等。那么,在眼科医院里,医生究竟是如何进行视野测试的呢?接下来,我们将详细探讨眼科医院测视野的各种方法。
视野的基本概念
通俗来讲,视野就是我们目之所及能够看到的范围。当我们双眼向前看时,在水平内的视野,是双眼区域左右大约60°以内的区域。平时我们习惯双眼同时注视,由于两眼同时视物时,双眼的视野在以鼻子为中心的中间区域会有交叉融合相互补偿,所以当一只眼睛视野在靠近鼻侧发生缺损时,另外一只眼睛可以代偿,这就使得单眼的早期视力缺损往往不易被察觉。
视野可以分为中心视野和周边视野。中心视野是指距注视点30°以内所能见到的范围,而周边视野则是指距注视点30°以外所能见到的范围。需要注意的是,中心视野与中心视力、周边视野与周边视力是不同的概念。在中心视野中,固视点颞侧15.5°水平线下方1.5°处有一竖椭圆形暗点为生理盲点,垂直径为7.5±2°,横径为5.5±2°,这是视盘在视野屏上的投影,因为此处仅有神经纤维,无视细胞,所以在视野上呈现为一个暗点,属于生理性暗点。视野中除生理盲点以外的任何暗点均是病理性暗点。
眼科医院测视野的常见方法
弧形视野计检查法
弧形视野计是一种传统的视野检查工具。它是一个安在支架上的半圆弧型金属板,可围绕水平轴旋转360°。该圆弧上有刻度,表示由点射向视网膜周边的光线与视轴之间的夹角,视野界线即以此角度表示。在圆弧内面中央装一个固定的小圆镜,其对面的支架上附有可上下移动的托颌架。测定时,受试者的下颌至于托颌架上,托颌架上方附有眼眶托,测定时附着在受试者眼窝下方。此外,视野计还附有各色视标,用于测定各种颜色的视野。
使用弧形视野计进行检查的具体步骤如下:
- 准备工作:在明亮的光线下,受试者将下颌放在托颌架上,眼眶下缘靠在眼眶托上,然后调整托架高度,使眼与弧架的中心点在同一条水平线上。遮住一眼,另一眼凝视弧架中心点,准备接受测试。
- 测试过程:实验者从周边向中央缓慢移动紧贴弧架的白色视标,直至受试者能看到为止。此时,记下视标所在部位的弧架上所标之刻度。为了确保结果的准确性,退回视标,重复测试一次,待得出一致的结果。
对比法
对比法是一种相对简单、快速的视野初步筛查方法,它包括多种具体的操作方式。
光投射法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视功能极差的患者。具体操作是遮盖患者对侧眼,然后在四个象限轮流查开、关光源,让患者回答是否亮灯,以此来初步判断患者的视野情况。
手识别法
通过观察患者对鼻或颞侧、上或下侧手的识别情况来判断视野。如果患者看不到左或右手上或下侧的手指或掌,可能提示相应部位的视野存在缺损。
数手指法
在四个象限轮流进行检查,检查者与患者保持1米的距离,角度为45°,分别在1:30、4:30、7:30、10:30等位置进行。若患者看不见手指,可逐渐移近。这种方法可以粗略地评估患者的动态视野。
探针法
检查时两人相对,互看鼻子,将探针置于两人中间,由远及近移动,同时遮盖患者对侧眼,观察患者对探针的反应,以此来检测动态视野。
红色饱和度对比法
该方法通过对比患者对红色饱和度的感知情况,来辅助判断视野是否存在异常。
自动或半自动仪器检查法
随着科技的发展,自动或半自动的视野检查仪器在眼科医院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些仪器能够更准确、详细地评估患者的视野范围和视野缺损情况。
使用自动或半自动仪器进行视野检查的具体步骤如下:
- 患者准备:在进行检查前,患者需要脱掉眼镜或隐形眼镜,以免影响检查结果。然后舒适地坐在检查椅上,保持头部和下巴稳定,以确保视野检查的准确性。
- 仪器调整: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仪器,并进行仪器的调整。调整内容包括调整仪器的高度、角度和亮度等,以确保患者能够清晰地看到屏幕上的测试图案。
- 测试过程:眼科视野检查通常使用计算机屏幕或其他显示设备来呈现测试图案。测试图案可以是静态的或动态的,如闪烁点或移动点等。患者需要专注地盯着屏幕,并在看到测试图案时按下相应的按钮或向医生报告。
视野检查的原理
根据视野检查的原理,可分为动态视野检查和静态视野检查。
动态视野检查
动态视野检查是用同一刺激强度的视标从周边不可见区向可见区移动,不可见区与可见区的分界点为该视标的阈值,连接阈值成连线即称等视线。通过这种方法,可以绘制出患者的视野范围和边界。
静态视野检查
静态视野检查是指视标位置暂时不动,逐渐增加视标刺激强度,测量被检眼视野中某一点不可见光强度与可见光强度。这种方法可以更地检测视野中各个点的光敏感度。
视野检查结果的解读
正常视野有两个含义:一是视野达到一定的范围;二是视野范围内各部分光敏感度正常,除与视盘及大血管对应的生理盲点外,正常视野内其余各点光敏感度应在正常范围。
然而,当视野出现异常时,可能会有以下几种表现:
生理盲点扩大
生理盲点的纵径大于9.5°,横径大于7.5 °,为生理盲点扩大。一般为各方向均匀扩大,有时仅向上下方作翼状突出。这种情况可能与多种眼部疾病有关,需要进一步检查和诊断。
中央暗点
位于中央固视区的相对性或性暗点,同时伴有中心视力的减退。多见于黄斑区的疾病,如黄斑变性等。
哑铃状暗点
位于中央固视区的暗点,与生理盲点相连接呈哑铃状。多见于青光眼的视野损害,也可见于烟或酒中毒病人的视野改变。
鼻侧阶梯
视网膜神经纤维束损害的特殊表现,相当于颞侧水平合缝处的神经纤维束受损。表现为鼻侧水平径线处上下方的视野损害不一致,而发生错位或损害深度不一致。
视野检查的注意事项
在进行视野检查时,患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紧张和焦虑,以免影响检查结果。
- 按照医生的指示进行操作,如准确注视目标、及时按下按钮等。
- 检查前要告知医生自己的眼部病史、用药情况等,以便医生做出准确的判断。
- 如果在检查过程中出现不适或看不清测试图案等情况,应及时向医生说明。
结论
视野检查在眼科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够帮助医生早期发现眼部疾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眼科医院测视野的方法有多种,每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弧形视野计检查法是传统的检查方式,操作相对简单;对比法可以快速进行初步筛查;自动或半自动仪器检查法则更加准确、详细。患者在进行视野检查时,应积极配合医生,按照要求进行操作,以确保检查结果的准确性。
同时,我们也应该重视眼部健康,定期进行眼部检查,尤其是对于有眼部疾病家族史、糖尿病、高血压等高危人群。通过早期发现和治疗眼部疾病,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我们的视力,享受清晰美好的世界。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视野检查技术也将不断发展和完善,为眼科诊断和治疗提供更有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