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这座光鲜的东方明珠之下,一个关乎未来的挑战日益紧迫:超70的儿童青少年正承受近视困扰,比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年仅10岁的小敏,眼镜度数一年攀升100度,学业负担与电子屏幕占据了她的课余时光——这绝非孤例。当清晰视界成为稀缺资源,探寻成因与可行路径刻不容缓。
流行现状严峻
上海市卫健委2023年新监测数据显示,全市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高达71.6。其中,高中生近视率突破85,初中生接近80,小学生亦超50。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牵头的大样本研究更揭示:早在幼儿园阶段(6岁),近视检出率已从10年前的个位数迅猛增至接近20,低龄化态势敲响警钟。
这种高发生率不仅呈普遍性,更表现出显著的进展性特征。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报告指出,超过四分之一的学生近视度数年均增长超过75度,属于近视快速进展的高危群体。近视一旦发展为高度近视(600度以上),将极大增加视网膜脱落、黄斑变性等不可逆致盲风险,对个人健康和社会医疗资源构成长期沉重负担。
环境因素推动
近视的流行与当代都市生活方式深刻交织。上海寸土寸金,高强度开发的居住环境显著压缩了儿童户外活动空间与时长。上海市儿童医院一项为期两年的队列研究证实,每日户外活动时间少于1小时的儿童,其新发近视风险是超过2小时儿童的2.3倍。自然光照刺激视网膜多巴胺分泌,是公认的关键性近视抑制因子。
学习与娱乐的全面屏幕化构成双重挤压。上海市教委调查显示,超过60的上海学生日均近距离用眼(阅读、书写、使用电子产品)超4小时。上海市人民医院眼科专家指出,持续注视近物导致睫状肌长期痉挛,诱发"调节性近视",加之电子屏幕的高频蓝光对眼底的潜在损伤,成为视力下降的强力推手。
学业压力加剧
上海教育资源丰富,竞争亦尤为激烈。同济大学教育政策研究院调研表明,上海中小学生平均每日课后作业时间显著高于全国均值,部分毕业班学生可达3小时以上。上海市教科院专项评估更显示,课外学科类辅导参与率超八成,"鸡娃"现象普遍存在——长时间伏案学习大幅挤占眼球放松与远眺调节的宝贵间隙。
沉重的课业负担往往导致睡眠严重不足。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研究发现,上海市青少年睡眠时间达标率不足30。而睡眠剥夺不仅削弱身体修复能力,更直接影响巩膜组织的重塑与韧性,降低其抵抗眼轴异常延长的能力,为近视发展铺设温床。学业成就与视力健康的平衡亟待破局。
家庭行为影响
家庭是近视防控的道防线,但部分养育方式存在误区。华东师范大学家庭教育研究中心问卷调查揭示,近半数家长认可"电子保姆"的便利性,允许学龄前儿童每日屏幕暴露超1小时。过早且过度的电子接触,使稚嫩双眼在发育关键期即暴露于高风险刺激之下。
家长对视力问题的认知与干预意识参差不齐。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门诊数据显示,仅约35近视儿童在视力轻度下降(如假性近视阶段)时被及时带往专业机构干预。相当比例家长抱有"近视无非戴眼镜"的轻视心态,或盲目依赖非科学矫治手段,错失早期延缓进展的黄金窗口期。家庭科学护眼素养的提升至关重要。
多方干预行动
正视挑战,上海近年来系统推进近视综合防控。以"明眸行动"为核心,牵头多部门联动,将教室采光改造、可调节课桌椅全覆盖、强制校内每日户外活动时间(小学阶段保障至少2小时)纳入硬性考核目标。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建立全市儿童青少年屈光发育档案数字化平台,实现视力异常早筛早预警。
学校层面正积极落实减负增"动"。部分标杆学校创新推出"无作业日"、20分钟"远眺护眼课间"、限制使用电子产品教学时长等措施。强化家长责任同样关键。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专家强调,家长需以身作则减少屏幕时间,增加高质量亲子户外互动,并定期进行专业视力检查,建立"监测-预警-干预"闭环。
上海市儿童青少年近视的高发与快速进展,是城市化进程中环境挤压、教育竞争加剧、行为模式转变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绝非仅是戴一副眼镜的简单问题,而是深刻影响着年轻一代的健康素质与未来发展潜能。从保障充分户外活动、严控电子屏幕暴露,到切实减轻学业负担、提升家庭科学认知,需要、学校、医疗卫生机构及家庭形成强大合力,构建贯穿成长全周期的视力健康生态。未来亟需持续追踪各项干预政策的长期效果,深化对近视发生分子机制的探索,并推动智能化护眼设备与个性化防控方案的创新应用——唯有如此,方能守护好这座城市的未来明眸,让清晰的视野照亮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