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信息化时代,近视已成为影响全民眼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挑战。在北京城市副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眼科中心通过整合前沿技术、多层级防控网络及个性化治疗方案,构建了一套覆盖“筛查-干预-治疗-长期管理”全链条的近视防治体系。该中心年均接诊青少年近视患者超9000例,2023年联合区中小学保健所完成视力筛查6.17万人次,其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诊疗模式,为不同年龄段、不同进展阶段的近视患者提供了科学防控路径。
专业化诊疗架构
眼屈光中心作为近视防控核心,配备独立验光室、角膜塑形镜验配室及儿童低视力检查室,结合日本AL-Scan眼轴测量仪(NIDEK)、角膜地形图仪(TOMEY)等设备,可精准监测近视进展参数。该中心突破传统验光模式,通过综合验光仪实现双眼视功能评估,为差异化矫正方案提供依据。
医疗团队构成体现学科优势:现有主任医师3名、副主任医师1名、博士5名及硕士10名,学术带头人张大卫主任医师领衔的屈光专业组。多学科协作机制确保疑难病例的精准诊疗——如儿童近视进展过快者,由屈光、眼底病组联合排查病理性近视风险;成人高度近视患者则通过青光眼组协作监测并发症。
分级化干预策略
青少年防控突出“关口前移”。针对幼儿园及近视前期儿童,中心建立早期预警模型,通过眼轴长度、角膜曲率等生物参数近视发生风险,2023年筛查覆盖6.17万人次。对已近视儿童,提供角膜塑形镜验配服务,结合视功能训练延缓进展;数据显示,规范佩戴者年近视增长率可降低40-60。
成人矫正方案兼顾功能与美学需求。除常规框架眼镜、隐形眼镜外,中心采用美国INFINITI超声乳化仪实施屈光性白内障手术,解决白内障同时矫正近视、散光。激光近视手术方面,开展LASIK(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和PRK(表面切削术),根据角膜厚度、度数及职业需求方案,术后提供个性化护理指南,包括眼药水使用规范及定期复查机制。
表:潞河医院近视核心治疗方案对比
| 类型 | 适用人群 | 关键技术/设备 | 临床优势 |
| 角膜塑形镜 | 近视进展期儿童 | 角膜地形图仪TMS-4 | 夜间佩戴,日间裸眼视力达标,年进展减缓50以上 |
| 屈光性白内障手术 | 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 | INFINITI超声乳化仪 | 一次性解决白内障及屈光问题,术后视力≥0.8者超90 |
| 激光手术(LASIK/PRK) | 18岁以上稳定近视 | 眼前节分析仪(上海美沃) | 个性化角膜切削方案,误差±0.25D以内 |
整合型防控生态
院外防治网络覆盖社区与学校。中心每年深入社区、校园开展义诊及科普,通过情景化宣教提升公众对视网膜脱离、开角型青光眼等近视并发症的认知。研究证实,近视每增加100度,相关并发症风险升高21-57,这一数据成为宣教重点,推动早期干预意识形成。
数字化管理提升随访效率。依托微信公众号平台,患者可完成预约挂号、填写流行病学调查表及获取术后护理指导。在线咨询系统逐步扩展至眼科领域,未来计划与近视患者建立长期电子健康档案联动机制,实现屈光发育轨迹的动态监测。
未来发展方向
提升基层医疗协同能力是下一阶段重点。中心通过援蒙、援疆等医疗任务积累的远程诊疗经验,将应用于区域医联体建设。计划联合社区医院建立近视分级转诊体系,使复杂病例(如年进展>150度者)及时上转,稳定期患者下沉管理,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效率。
强化成本效益研究亟待开展。据疾病经济负担分析,近视患者年均直接医疗成本(含眼镜、手术及并发症治疗)约占家庭医疗支出的7-15。中心拟建立近视防控策略的卫生经济学评价模型,对比角膜塑形镜、低浓度阿托品等干预措施的成本效益比,为公共卫生政策制定提供循证依据。
总结与建议
北京潞河医院眼科中心以多维度近视防控体系——涵盖精准筛查、个性化矫正、并发症防治及全周期管理——成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眼健康服务的重要支点。其核心优势在于将先进技术(如扫频源OCT、角膜塑形术)与群体防控实践(年筛查超6万人次)深度整合,同时通过数字化平台延伸服务半径。
值得注意的是,近视造成的经济负担远超矫正费用本身,涵盖生产力损失、学习能力下降等间接成本。未来需进一步推动两大方向:一是构建“学校-社区-医院”联防联控网络,将筛查年龄前移至学龄前阶段;二是加强卫生经济学研究,通过成本效益分析引导资源向更具性价比的干预措施(如角膜塑形镜)倾斜。唯有将个体治疗与群体防控结合,方能遏制近视高发态势,减轻社会整体疾病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