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浦江畔的瑞金医院门诊大楼12楼,瑞视眼科中心的灯光总是亮至深夜。一位身着白袍的身影仍在细致查看患者病历,指尖划过复杂的眼底成像图,他正是带领这支精锐之师的眼科人——沈玺教授。从医二十载,沈玺的名字与瑞金眼科的技术革新紧密相连,他以“看得见的光明,摸得着的温度”为信念,将前沿技术融入中国患者的诊疗实践,在视网膜战场与屈光领域开辟出一条创新之路。
医教研一体化的引领者
作为瑞金医院眼科中心主任,沈玺的职业生涯始终贯穿医疗、科研与教育的三重维度。在临床实践中,他累计完成超万例眼科手术,尤其在复杂性视网膜脱离修复领域,其主导的微创玻璃体切割联合精准视网膜复位术,使术后解剖复位率提升至98,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2021年,他带领团队完成华东首例3D可视化辅助下黄斑裂孔修补术,突破传统手术视野局限。
在科研领域,沈玺主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聚焦“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分子调控机制”,其团队发现VEGF/KDR信号通路新型调控因子,为抗新生血管药物研发提供新靶点。他主导的多中心研究《Progress in Retinal and Eye Research》(IF:17.8)提出视网膜微循环障碍分级标准,被纳入2024年欧洲视网膜学会诊疗指南。作为博导,他创设“眼科显微手术模拟实训体系”,培养的12名博士均成为三甲医院骨干,教案获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复杂眼病的攻坚先锋
面对眼底疾病的诊疗挑战,沈玺建立起多模态精准诊疗体系。针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他整合广域眼底成像与OCTA血流分析,开发“分期-分型-量化”三维评估模型,使重度非增殖期患者激光干预时机提前3-6个月,有效保留患者中心视力。对于顽固性黄斑水肿,他创新采用“长效缓释植入+靶向VEGF药物”序贯疗法,患者12个月视力改善率提升至76.5(对照组42.3)。
在眼外伤救治领域,他组建24小时急诊手术团队,建立开放性眼外伤评分系统(RuiJin-OTS)。该系统通过量化损伤参数视力预后,指导112例Ⅱ级伤者保眼达89.3,相关成果发表于《Ophthalmology》。一位钢铁工人因熔融金属溅入双眼导致角膜穿孔,沈玺团队连夜实施双移植联合前房重建术,术后患者视力恢复至0.6,案例入选中华医学会眼外伤经典术式示范。
学科建设与团队锻造
沈玺执掌的瑞金眼科已发展为拥有5名正高、8名副高的精锐团队,其打造的亚专科体系覆盖八大领域。他推行“主诊医师负责制”,由白内障专家廉井财教授领衔屈光手术中心,年完成全飞秒手术超3000例;谢冰教授主导的复杂性白内障团队,对硬核Ⅳ级患者实施散光矫正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屈光误差控制在±0.5D内。
团队建设强调“技术传承+创新孵化”,建立住院医师分层培养机制。青年医师周颖明在沈玺指导下研发“可调压玻璃体腔注气系统”,解决传统气体填充压力控制难题,获实用新型专利。科室近三年引进超广角眼底造影仪、750Hz高速扫频OCT等设备,配备全球首台Catalys飞秒激光白内障平台,设备先进性居国内前列。
创新技术临床转化
沈玺深度参与瑞金医院“六大创新项目”,推动眼科技术进入智能诊疗时代。他联合中科院开发的AI眼底筛查系统,在社区筛查中实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敏感度98.2,特异度96.7。2024年牵头“计算生物学”市科委专项,构建视网膜病变时空演化模型,通过多模态数据融合疾病进展轨迹。
在合作领域,他引进改良德国三焦点晶体矫正术,结合中国人眼参数优化光学区设计,解决老视患者中距离视力障碍,术后脱镜率达92。针对高度近视矫正,科室年完成ICL/TICL植入术逾千例,其中67为600度以上高度近视,术后平均裸眼视力达1.0。
人文关怀与医疗温度
“技术是冰冷的,但医生的手必须是温暖的。”沈玺在科室推行“五心服务准则”,设立儿童友好诊室与老年绿色通道。针对青少年近视防控,他建立“学校-家庭-医院”联动机制,开发睫状肌调节训练数字疗法,使参与学生年近视进展减缓62。
他为糖尿病眼病患者设计终身管理档案,通过手机APP实现远程监测。81岁的糖尿病患者张阿姨通过该系统及时发现视网膜渗出,沈玺团队实施精准局灶激光治疗,保住了其仅存的0.3视力。十余年间,类似案例已累积服务超5000名慢性眼病患者。
在光明与黑暗的博弈中,沈玺用二十年坚守诠释了“瑞金眼科”的金字招牌——这里既有质子治疗装置等六大“国字号”项目的创新基因,也有“静水流深”的人文关怀。未来他将带领团队深入探索基因编辑治疗遗传性视网膜病变、脑机接口视皮层刺激等前沿领域。正如瑞金医院院长宁光所言:“科技不会让医疗冰冷,而应如森林溪流般静谧浸润人心”。在建设亚洲示范性医院的征程上,沈玺团队的每一次技术创新,都在为人类光明事业注入温暖而坚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