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中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位居全球,6岁儿童近视率达14.5(2018年),引发社会广泛担忧。然而新数据显示,上海市已实现儿童青少年近视率的“三连降”:2021年扭转30年上升趋势下降1.2个百分点,2023年及2024年连续两年下降1.5个百分点。尽管低龄幼儿(3-6岁)的近视率未直接公布,但上海启动的“低龄儿童近视监测与干预项目”将关口前移至幼儿园阶段,其背景正是全国10省5-6岁儿童近视率达5.5、近视前期发生率高达38.0的严峻现实。这一转折标志着上海近视防控体系初见成效,也为全国低龄近视防控提供了重要范本。
二、远视储备:近视防控的早期防线
上海近视防控的核心策略在于“抓早抓小”,而“远视储备”概念是关键突破口。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院长邹海东提出形象比喻:儿童3岁左右拥有约300度的“远视储备额度”,如同视力银行账户,过度消耗将导致近视提前发生。为量化这一指标,上海制定了《儿童青少年裸眼视力与屈光度评价规范》,明确各年龄段远视储备参考值(如4-5岁应为150-200度)。若筛查发现储备不足(如4岁儿童仅50度),则列为高危对象启动预警。
实践中,上海建立了分级管理模式:专业人员定期入托幼机构采集屈光数据,家长接收个性化告知书;疑似储备不足者转诊至医疗机构散瞳验光,实现精准干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王凯教授强调,远视储备不足与近视前期(SE≤+0.75D)是递进关系,需通过专业医学验光鉴别。这套体系使上海在近视萌芽阶段即实现有效拦截,避免低龄儿童过早进入近视进展通道。
三、低龄防控:关口前移的上海模式
2025年6月,上海正式启动“低龄儿童近视监测与干预服务项目”,聚焦3-6岁近视或近视前期儿童,提供半年一次的全套眼科检查及用眼指导。此举将防控战线前移,直击近视低龄化痛点:学龄前儿童近距离用眼负荷过重、户外活动不足,加速远视储备消耗,而近视低龄化显著增加高度近视及视网膜病变风险。
上海模式的核心是“科技+体系化”:
四、环境干预:行为与空间的科学调控
遗传虽是近视的重要因素(父母双方近视显著增加子女风险),但上海经验证明环境干预可有效对抗遗传倾向:
五、未来挑战:深化防控的未竟之业
尽管上海成效显著,深层挑战依然存在:
从治疗到预防的范式转变
上海近视率“三连降”证明,唯有将防线前移至远视储备阶段,构建“监测-预警-干预”闭环,方能守住幼儿明亮视界。其本质是从“治已病”转向“治未病”,通过科技赋能(如智能档案、WHOeyes工具)和政策协同(如教室照明国标、户外活动强制保障),重塑儿童用眼生态。未来需着力填补低龄数据空白,破解遗传-环境交互密码,让“视力银行”永续增值——这不仅关乎个体健康,更承载着民族光明未来的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