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度近视作为威胁国民视觉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其防控需求在中国呈爆发式增长。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以“医教研防”一体化为核心,构建了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高度近视诊疗体系,从青少年近视防控到成人病理性并发症管理,形成了多学科协作、前沿技术应用与基础研究转化并重的特色模式,成为引领行业发展的标杆平台。以下从四大维度解析该中心的综合防治体系:
综合防控体系
青少年近视防控网络化干预
中心屈光与青少年近视防控科率先建立儿童屈光发育电子档案系统,实现动态监控近视进展轨迹。通过角膜塑形镜精准验配(年验配量超万例)、低浓度阿托品药物干预及视功能训练三维策略,2024年数据显示可使青少年近视年进展速度减缓67。该科室作为全国眼科学会视光学组副组长单位,牵头制定《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近视防控指南》,推动基层筛查标准化,年培训基层医师超50名,辐射广东省21个地市基层医疗单位。
成人高度近视全周期管理
针对高度近视群体,中心设立高度近视专病诊疗平台,整合基因检测、生物力学分析(Corvis ST角膜检测仪)及超广角眼底成像技术,实现“早筛-预警-干预”闭环。2023年数据显示,通过该体系使高度近视并发黄斑病变检出率提升40,视网膜脱离发生率下降35。创新性开展焦虑情绪量表筛查,识别出28.5患者存在视觉焦虑,建立眼科-心理科联合会诊机制,呼应了研究中关于高度近视与焦虑障碍关联性的发现。
精准手术技术
微创屈光手术体系
近视眼激光治疗科拥有国内规模的全飞秒手术平台(3台蔡司VisuMax系统),年手术量突破2万例。针对不同人群需求建立分层技术方案:对中低度近视开展全飞秒SMILE手术(角膜切口<4mm);高度近视采用ICL-V4c晶体植入(矫正范围-25D);圆锥角膜实施跨上皮快速交联术(CXL),术后角膜稳定性提升300。2024年案例研究显示,超高度近视患者(-22D以上)经依镜PRL植入术后,91.2患者矫正误差控制在±1.0D以内,裸眼视力从术前仅见眼前手动提升至0.8以上。
复杂并发症手术攻关
针对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中心开发囊袋张力环联合三焦点晶体植入技术,解决悬韧带松弛导致的晶体偏心难题,术后囊袋收缩发生率从传统手术的18降至3。在视网膜复位领域,应用25G微创玻切联合术中OCT导航,使黄斑裂孔闭合率达95,较传统方式提升20个百分点,相关成果获2023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并发症机制研究
炎症通路靶向干预
团队通过蛋白质组学分析发现,高度近视眼内液存在IL-6、TNF-α等炎性因子异常升高(较正常眼高3.8倍),此发现揭示了近视进展与晶状体悬韧带溶解、黄斑萎缩的共同病理基础。基于此,袁进教授团队开发工程化载药系统(专利号ZL202310876X),通过可溶性微针靶向递送槲皮素,动物实验显示可有效抑制角膜碱烧伤炎症反应,为近视性黄斑病变提供新疗法。
人工智能预警模型
林浩添团队联合清华大学开发AISIA平台(AI-Secure Intelligent Analysis),整合百万级高度近视队列数据,建立并发性青光眼模型。该模型通过筛板缺损参数、RNFL厚度变化率等12项特征,实现3年内青光眼转化风险预警(AUC=0.93),相关成果发表于《npj Digital Medicine》。2025年该平台已接入广东省56家基层医院,完成高危患者转诊1.2万例,使晚期青光眼检出率降低50。
未来转化方向
基因治疗突破
团队正构建中国人群高度近视多基因风险评估模型(包含ZNF644、LRPAP1等18个易感位点),计划通过CRISPR-Cas9靶向编辑巩膜重塑相关基因COL1A1,动物实验已证实可抑制眼轴异常伸长42。张秀兰教授团队开发的青光眼基因疗法(AAV-TGFβ2-shRNA)进入灵长类动物试验阶段,有望实现“单次注射,长效降压”,预计2030年前完成临床转化。
三级诊疗智能化
基于“眼科新型三级诊疗模式”(获《Nature Communications》2024年报道),中心正试点区块链技术赋能的远程医疗。通过智能裂隙灯、手持OCT等物联网设备采集基层数据,专家端AI系统自动标注病灶,使随访效率提升300。2025年该模式已在云南、新疆等边远地区部署,初步实现高度近视并发症筛查覆盖率从17到89的跨越。
结论
中山眼科中心通过整合临床资源与科研创新,正重构高度近视防治范式:在技术上,从单一视力矫正转向“手术干预-并发症防治-视功能康复”全链条管理;在策略上,建立基于遗传风险的个体化防控路径;在体系上,通过智慧医疗打破区域资源壁垒。未来需重点突破基因编辑、神经保护等核心领域,同时推动屈光手术纳入医保支付范畴的政策落地,让科技创新真正普惠于中国1.7亿高度近视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