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上海市五官科医院)的门诊走廊里,清晨7点半的挂号窗口已排起长队。作为全国眼科排名前列的科室,这里汇聚了众多疑难眼病患者。青年医师刘婷婷的身影常出现在宝庆路分部的诊室中——她是眼科住院医师团队中备受瞩目的新锐力量,专攻青光眼、白内障及眼表疾病,以扎实的临床功底和前沿科研视角,在传统强科中开辟出独特的成长路径。
青光眼诊疗创新
青光眼作为不可逆性致盲眼病,早期干预是保留视力的关键。刘婷婷在诊治中深度融合结构和功能评估技术,尤其注重对高危人群的精细化筛查。她针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提出的“房角动态监测+24小时眼压曲线”策略,显著提升了隐匿性患者的检出率。在治疗层面,她积极探索微创手术与靶向药物的协同应用,例如对进展期患者采用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SLT)联合新型前列腺素类似物,在控制眼压波动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其临床实践始终紧跟前沿。2025年视网膜研讨会中,抗VEGF药物在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应用成为热点。刘婷婷在临床中验证了该疗法对虹膜新生血管的抑制效果,并结合房水炎症因子检测优化给药周期,使患者眼压达标率提升约30。她强调:“青光眼本质是终身性疾病,需突破单一降眼压思维,建立以神经保护为核心的全程管理理念。”
跨学科诊疗模式
面对复杂眼病共病患者,刘婷婷展现出多病种联治的整合能力。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白内障的案例中,她创新性地制定“先抗VEGF再超声乳化”的序贯方案:通过术前玻璃体腔注射减轻黄斑水肿,使白内障术后视力提升幅度提高42。此类实践源于她对代谢性眼病的深度认知——其同事刘雯婷博士(华东医院)的研究证实,二甲双胍可通过抗炎通路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展,这一发现被刘婷婷融入对糖尿病患者的眼健康管理中。
在干眼症诊疗领域,她突破传统对症治疗局限。针对长期使用抗青光眼药物引发的药源性干眼,她建立了个体化替代方案数据库:对β受体阻滞剂不耐受者转向ROCK抑制剂,对前列腺素类药物角膜毒性反应者改用P2Y2受体激动剂,并结合泪液渗透压检测调整人工泪液成分。这种基于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精准干预,使患者用药依从性提升至85以上。
视觉机制研究
刘婷婷的学术视野延伸至基础研究领域。早年她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访学期间,与神经科学家何昇教授合作揭示了视觉拥挤效应的神经机制。该研究发表于《Cell》子刊Current Biology,证明大脑半球对视觉信息的处理存在不对称性:当目标刺激出现在眼球中线附近时,同侧半球的“皮层邻近效应”会显著增强视觉干扰。这一发现为青光眼等导致的视野缺损康复训练提供了理论依据。
该研究采用跨学科技术路径,通过Gabor视标模拟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响应模式,结合fMRI验证皮质激活差异。这种“临床问题-基础研究-应用转化”的思路,贯穿于她后续工作中。例如近期她正参与孙兴怀教授团队的青光眼神经修复项目,探索经颅电刺激对外侧膝状体神经可塑性的调控作用,为晚期青光眼的神经功能重建开辟新路径。
青年医师培养使命
作为住院医师培训导师,刘婷婷注重临床思维与人文关怀的双轨培养。她设计“三维病例解析法”:维度分析病理机制,第二维度对比指南与真实世界方案的差异,第三维度探讨患者生活质量与社会支持系统。该方法在2023年上海市社区眼科医师培训中推广,学员诊断准确率平均提升28。
她积极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在红球坝社区医疗站建设中,她主导开发了“青光眼AI初筛-社区转诊-三级医院确诊-回社区管理”的分级诊疗路径,使社区高危人群筛查覆盖率从19升至67。她常强调:“青年医师既要攀登学术高峰,也要筑牢基层防盲网眼——这才是‘健康中国’的题中之义。”
在传承中创新的眼健康守护者
刘婷婷代表了眼科新生代医师的成长方向:在复旦五官科医院这一高水平平台上,她既传承了孙兴怀教授等前辈对青光眼诊疗的精深造诣,又通过神经科学交叉研究拓展认知边界;既精进复杂手术技术,又深耕慢病管理的“后一公里”。其跨学科视野与人文实践,呼应了当前眼科诊疗向“精准化、全域化、人文化”发展的趋势。
未来,随着基因治疗、人工智能在眼科的加速渗透,青年医师需在技术创新与考量间寻求平衡。刘婷婷们面临的挑战,也将是整个学科转型的缩影——如何让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社区,如何在提升手术的同时守护患者的视觉生活质量。而答案,正蕴藏在这些青年力量日复一日的诊室灯火与显微镜光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