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眼科诊室中,陆琳娜主任医师的工作日常始于对患者视力的精密“解码”。一位老年患者因黄斑病变导致视野扭曲,另一名糖尿病患者视网膜渗出如迷雾般遮挡视线——这些复杂病例正是陆琳娜深耕二十余年的战场。作为临床重点专科的眼底病组带头人,她将手术刀化为“光刻笔”,在微米级的视网膜上修复生命的光学奇迹,更以科研与人文的双重维度,重塑着眼底疾病诊疗的边界。
眼底疾病诊疗的先锋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老年性黄斑变性,是导致中老年人失明的两大“隐形杀手”。陆琳娜凭借对眼底血管与神经结构的深刻理解,建立起“药物-激光-手术”的阶梯化治疗体系。面对糖尿病患者脆弱的视网膜,她主导的慢病管理项目通过定期OCT检查与抗VEGF药物介入,将原本高达30的致盲率显著降低。一位曾因黄斑水肿濒临失明的患者在随访记录中写道:“陆主任的精准注药方案,让我的视力从0.2恢复到0.8,生活重获光明。”
在急危重症领域,她突破传统治疗禁区。针对复杂性视网膜脱离合并玻璃体积血的患者,她创新性采用27G微创玻璃体切除联合重硅油填充术,使手术提升至92以上。而对于外伤性视网膜嵌顿病例,她将眼内窥镜导航技术与膜剥离技术结合,在期刊报道的37例手术中,解剖复位率高达95,功能视力改善率超80。这些技术被纳入《中国复杂性视网膜脱离诊疗专家共识》,成为行业的重要参考。
科研转化与学术引领
陆琳娜的科研轨迹始终围绕临床痛点。她主持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VEGF/KDR通路在糖尿病视网膜纤维化中的作用机制”,揭示TGF-β1与VEGF的协同促纤维化效应,为抗纤维化药物研发提供新靶点。基于该发现,团队开发的缓释型双靶点抑制剂在动物实验中使视网膜新生血管面积减少67,相关成果发表于《IOVS》封面论文。
面对湿性黄斑变性治疗成本高昂的难题,她积极参与国产创新药临床转化。2025年,由她作为分中心负责人的TAB014注射液III期临床试验完成,该药成为中国申报的贝伐单抗类wAMD治疗生物制剂。数据显示其疗效媲美进口药雷珠单抗,但价格降低40,有望惠及200万中国患者。她还在科室牵头建立“眼底病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平台”,通过5万张OCT影像训练的深度学习模型,对黄斑裂孔、视网膜前膜的识别准确率达96.7,显著提升基层医疗的诊断能力。
患者关怀的温度
“医生不仅要治病,更要懂病的人”——陆琳娜的诊室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总能收到一份特别的“视力存折”:记录着血糖控制目标、随访时间表和紧急症状预警的手册。一位患者在留言中感慨:“这本册子让我明白,保住视力不是医生单方面的责任,而是我们共同的战役。”
她的共情力更体现在诊疗细节中。面对高龄白内障合并黄斑病变患者,她首创“两阶段评估法”:先以微脉冲激光稳定黄斑功能,再行超声乳化手术。这种策略使高风险患者术后视力改善率提高35,并发症发生率降至3以下。疫情期间,她通过互联网医院为青光眼患者远程调整用药方案,解决配药难题的故事登上《解放日报》,成为智慧医疗的典范案例。
九院平台的支撑
上海九院眼科的雄厚实力为陆琳娜的临床创新提供沃土。作为临床重点专科,该科室拥有127张床位和年2.1万台手术规模,其眼眶病眼肿瘤诊疗水平位居全球前列。范先群院士团队研发的眼科手术导航系统被陆琳娜创造性应用于视网膜下出血清除术,实现术中定位精度达0.1mm的革命性突破。
科室的交叉学科平台更催生技术创新。她与材料科学团队合作开发的“温敏型眼内填充凝胶”,在动物实验中展现优异视网膜贴合性与缓释性能,有望替代传统硅油填充物。该项目入选“新型高分子眼科植入材料”重点研发计划,成为产学研融合的标杆。而九院与香港中文大学合作的ROTA(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光学纹理分析)技术,使她能在青光眼早期诊疗中提升28.4的敏感度,致盲性眼病的防控路径。
光明的守护与未来挑战
陆琳娜的从医之路,折射出当代中国眼科医师的立体形象——既是微观世界的技艺大师,又是跨学科创新的推动者,更是人文关怀的践行者。面对人口老龄化加剧的挑战,她主导的“糖网社区筛防体系”已在浦东新区试点,通过AI初筛结合三甲医院转诊模式,使高危人群随访率从41提升至78。未来,随着基因治疗(如CRISPR-Cas9靶向VEGF编辑)和神经假体技术的突破,她的团队正探索视网膜神经元再生与人工视觉通路的可能性。正如她常对学生所言:“我们修复的不只是晶状体或视网膜,而是重新连接人与世界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