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名称 | 历史沿革 | 规模与人员 | 学科与专科 | 特色与成就 |
---|---|---|---|---|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 1835年美国医学传教士伯驾在广州十三行创办眼科医局;1855年毁于大火;1859年在广州增沙重建,命名“博济医院(局)”;1865年迁往仁济大街建立新院;1886年孙中山在此学医;1930年更名为私立岭南大学中山纪念博济医院;1953年更名为华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后几经更名;1993年成为广州地区“三级甲等医院”;2010年正式更名为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 拥有三个院区和一个门诊部,在职员工逾5400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21人,副高级职称392人。开设临床、医技科室逾60个。编制床位3000余张,年总诊疗量逾302万人次,年手术例数逾10万,年出院病人逾12万人次 | 7个重点学科,13个临床重点专科,24个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 | 创造中国西医史上众多“”,如例麻醉术、例剖腹产手术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医院第二批重点建设医院、肿瘤学疑难疾病诊治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具备心、肺、肝、肾四个大器官移植资质,成立了精准肿瘤治疗中心、多学科协作诊疗会诊中心等 |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 | 资料未提及 | 资料未提及 | 资料未提及 | 目前我国规模大的公立眼科医院,是卫生健康委属委管的眼科专科医院,是中国的世界卫生组织眼健康与视觉相关机构;有白内障科、青光眼科等众多特色科室 |
解释说明:
- 南华医学堂:1865年博济医院设立的中国所西医学校,1930年并入岭南大学
- 博济医学班:1866年博济医院院长嘉约翰正式创办,开始系统的医学训练
引言
在医学的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家医院,它与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有着不解之缘,同时还在中国西医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就是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而它的前身,正是1835年创办的眼科医局。这所看似普通的眼科医院,实则见证了中国西方医学从萌芽到蓬勃发展的历程,承载着无数的历史记忆和医学成就。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所与孙中山先生紧密相连的眼科医院,探寻它的传奇故事。
医院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1835年11月,美国医学传教士伯驾在广州十三行创办了眼科医局,这是中国近代间西式医院。然而,开业首日,由于当时中国百姓对西医这一新鲜事物还难以接受,顾虑重重,所以无一人就诊。直到第二日,一名患有眼疾的妇人前来就诊,眼科医局才迎来了位患者。或许这位患者并不知道,她的这一选择参与了中国西方医学发展史上重要的一步。
眼科医局设有候诊室、诊室、配药室、留医室,随后又进行了扩建,候诊厅可容纳200多人,留医室可容纳40多人。尽管初期人们对西医存在疑虑,但随着慢慢接触,患者数量显著增多。医院资料显示,眼科医局季度收治女病人270人,男病人925人。
1856年,眼科医局毁于战火。1859年1月,传教士嘉约翰在广州增沙重建,并正式命名“博济医院(局)”。1865年,医院迁往仁济大街建立新院。从眼科医局开始,这里就成为了中国西方医学的孕育之地,创造了中国西医史上众多“”。例如,使用乙醚麻醉做中国例麻醉术、进行了中国近代例剖腹产手术、次为病人进行切石手术、拍摄了中国张X光片、培养了中国近代位西医医生关韬以及被称为“南丁格尔”的张竹君等。
与孙中山先生的渊源
1886年,对于这所医院来说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这一年,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经好友介绍,以“逸仙”之名,入读博济医院附设的博济医学班。从此,他的革命生涯与医界结下了不解之缘,而博济医院也成为了中国民主革命的策源地。
在校时期,孙中山先生博览中国政治、历史、经济名典,包括二十四史。每于课余,他致力于宣扬革命,正如其自述所云:“予自乙酉中法战败之年,始决倾覆清廷,创建民国之志,由是以学堂为鼓吹之地,以医术为入世之媒,十年如一日。”孙中山身边不少师生都受其影响,投身革命。他的个革命同志郑士良,正是他在博济的同学。
1935年11月,为纪念孙中山先生在这里学医和从事革命活动,在楼前大院建“孙逸仙博士开始学医及革命运动策源地”纪念碑。这块纪念碑正对着院门外的珠江,铭刻了孙中山早年杰出的学医、从医经历,也见证了这所医院与中国民主革命的紧密联系。
医院的发展与变迁
自博济医院之后,这所医院经历了多次改名和发展。1930年,博济医院管理权移交岭南大学,并更名为私立岭南大学中山纪念博济医院。1953年,该院随岭南、中山、光华三校医学院合并成立华南医学院,更名为华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随后又随学校变化几经更名。1993年,它成为广州地区“三级甲等医院”。2010年,该院正式更名为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至2023年6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拥有三个院区和一个门诊部,包括院本部、南院区、深汕院区及南校区门诊部,另有建设中的花都院区和筹建中的海珠湾院区。医院在职员工逾5400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21人,副高级职称392人。开设临床、医技科室逾60个。编制床位3000余张,年总诊疗量逾302万人次,年手术例数逾10万,年出院病人逾12万人次。
在学科建设方面,医院拥有7个重点学科,13个临床重点专科,24个广东省临床重点专科。入选广东省高水平医院第二批重点建设医院、肿瘤学疑难疾病诊治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同时具备心、肺、肝、肾四个大器官移植资质,成立了精准肿瘤治疗中心、多学科协作诊疗会诊中心含MDT会诊中心、疑难病会诊中心、远程会诊中心等。
在医学教育方面的贡献
这所医院在医学教育方面也有着卓越的贡献。早在眼科医局时期,伯驾就曾招聘青年为助手,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传授西医术,中国西医学教育自此源起。1866年,博济医院已具相当规模,因急需人才,院长嘉约翰正式创办博济医学班,开始系统的医学训练。
博济医学班培养了众多的医学人才,除了孙中山先生外,还有许多学为了中国西医界的中坚力量。后来,1865年医院设立了中国所西医学校——南华医学堂,进一步推动了中国西医教育的发展。1930年,该校并入岭南大学。
与其他眼科相关机构的对比
在眼科领域,除了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的前身眼科医局外,还有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是目前我国规模大的公立眼科医院,是卫生健康委属委管的眼科专科医院,是中国的世界卫生组织眼健康与视觉相关机构。它拥有白内障科、青光眼科、角膜病科等众多特色科室,在眼科疾病的治疗和研究方面处于地位。
与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相比,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其眼科只是众多科室中的一部分。但它的优势在于综合性强,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的医疗服务,在处理一些复杂的眼科疾病时,可以借助医院其他科室的力量进行多学科协作诊疗。
在抗疫等特殊时期的表现
在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中,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展现出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医院派出医疗队支援抗疫一线,医护人员们以白袍为铠甲,夜以继日,守护着人民群众。他们不顾个人安危,奋战在抗疫前沿,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患者提供治疗,为疫情防控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种在特殊时期的表现,不仅体现了医院的医疗实力,更彰显了医院“救死扶伤”的信念和“仁心仁术”的精神。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种精神始终贯穿在医院的发展历程中,成为医院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
医院的未来展望
展望未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花都院区的建设和海珠湾院区的筹建,医院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能够为更多的患者提供医疗服务。在学科建设方面,医院将继续加强重点学科和专科的建设,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科研能力,为攻克更多的疑难病症做出贡献。
在医学教育方面,医院将不断完善教学体系,培养更多的医学人才。同时,医院还将加强与国内外医疗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医院的综合实力。
在社会责任方面,医院将继续发扬“救死扶伤”的精神,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为改善社会医疗环境贡献力量。无论是在日常医疗服务中,还是在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医院都将始终坚守自己的使命,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结论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这所与孙中山先生紧密相连的医院,从1835年的眼科医局起步,历经185年的风雨变迁,见证了中国西方医学从萌芽生根到枝繁叶茂的发展过程。它不仅创造了中国西医史上众多“”,还成为了中国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在发展过程中,医院不断壮大,在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
如今,医院拥有先进的医疗设备和大批高级医学人才,集医、教、研为一体,成为了一所大型现代化教学医院。在抗疫等特殊时期,医院更是展现出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展望未来,医院将继续秉承“救死扶伤”的信念和“仁心仁术”的精神,不断发展壮大,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我们相信,这所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卓越医疗实力的医院,必将在未来的医学发展中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对于患者来说,选择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就是选择了专业、、优质的医疗服务。而对于医学从业者来说,这里是学习和成长的摇篮,是实现自己医学梦想的舞台。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这所医院的历史和成就,关注它的发展,共同期待它在未来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