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眼科领域,龚岚教授的名字始终与“泪道疾病诊疗”紧密相连。作为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表疾病专科行政副主任、博士生导师,她深耕角膜及泪道疾病领域近三十年,将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熔铸于临床实践。从化学伤急救到新生儿泪囊炎微创治疗,从羊膜移植术到神经刺激疗法的前沿探索,龚岚以科研锐意突破传统诊疗边界,更以“医病亦医心”的温度,诠释着眼科医者的使命——在方寸泪道间,为患者重启清晰视界与尊严人生。
学术引领:泪道疾病诊疗的突破
龚岚的学术生涯始于复旦大学医学院的系统训练,师从角膜移植泰斗邱孝芝教授及青光眼专家孙兴怀教授。这段经历奠定了她跨学科研究的基石。她率先提出“干眼症分级诊疗体系”,将泪道阻塞与干眼症的病理关联纳入整体治疗框架,并牵头制定“化学伤急救临床路径”,显著降低角膜融解风险。
在泪道疾病领域,她创新性整合外科技术与微创介入。针对慢性泪囊炎患者,她优化“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通过精准定位阻塞部位,将手术提升至95;针对新生儿泪囊炎,她倡导“阶梯治疗方案”——从泪囊区按摩、泪道冲洗到微创探通术,避免盲目手术对婴幼儿泪道的损伤。其团队发表的《泪道内窥镜手术操作共识》,已成为基层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核心教材。
技术创新:从移植外科到神经调控
传统泪道疾病治疗依赖物理疏通或人工替代品,但龚岚敏锐捕捉到神经调控的潜力。2024年,她在《中华实验眼科杂志》发表述评,系统阐释鼻泪反射神经通路对泪液分泌的调控机制,并将“神经刺激疗法”引入中国干眼合并泪道功能障碍的临床实践。
她主导的临床研究验证了三种神经刺激方案: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她发现神经刺激疗法与泪道置管术联合应用,可使中重度干眼患者人工泪液使用量减少44,为泪道阻塞伴干眼症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跨界融合:中西医结合的诊疗哲学
“西医重结构,中医重功能”是龚岚的诊疗信条。她是国内将针灸纳入干眼症治疗的西医专家。通过针刺睛明、攒竹等穴位调节眼周血流与神经兴奋性,结合睑板腺按摩及中药熏蒸,显著改善患者眼表微环境。临床数据显示,该联合方案对更年期相关性干眼症的有效率达81。
这一跨界思维同样体现在泪道疾病治疗中。对于复发性泪囊炎,她在鼻内镜术后引入雷火灸疗法,利用艾绒温热效应抑制鼻黏膜瘢痕增生;针对焦虑情绪加剧的“心因性溢泪”,她联合心理科设计认知行为干预模块,从身心双轨道提升疗效。
人文关怀:构建有温度的医疗叙事
龚岚的诊室总被患者形容为“焦虑溶解炉”。作家六六在《心术》创作期间跟随其门诊时观察到:“她能用三句话让农民听懂角膜移植原理——‘眼睛像秧苗,泪道是水渠,堵了就得清淤’”。这种“无壁垒沟通力”源于她对患者心理的深刻体察:泪道疾病患者因长期流泪、脓性分泌物等问题承受社交羞辱,儿童患者更可能因外貌被孤立。
为此,她建立“泪道病友会”,通过康复者现身说法消解病耻感;在手术等候区播放动画讲解视频,缓解儿童恐惧。其团队还开发了“泪囊按摩智能指导程序”,利用手机摄像头动态纠正家长操作手法,使家庭护理依从性提升60。“医生尽力与否,病人心中自有一杆秤。”这句朴素的箴言,贯穿她每一次问诊。
未来方向:泪道精准医疗的挑战与曙光
龚岚的探索从未止步。她指出当前三大攻坚方向:
1. 个体化神经调控:开发基因检测手段,筛选神经刺激疗法响应优势人群,避免无效医疗;
2. 泪道类器官再生:利用患者自体构建3D打印泪道黏膜,解决复杂性阻塞移植难题;
3.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基于角膜地形图与泪道造影影像组学,构建泪道功能障碍预警模型。
在医疗资源不均衡的现状下,她正推动“泪道疾病分级诊疗云平台”建设,通过远程指导基层医生完成泪道置管等常规操作,让偏远地区患者免于奔波。
从羊膜移植到神经调控,从手术刀尖到方寸银针,龚岚教授的医者之路,是一条融合技术创新与人文温度的泪道清渠。她治愈的不仅是堵塞的泪腺,更是被疾病困住的人生——这或许正是“医学”二字本真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