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人民医院眼科视光中心作为区域近视矫治的标杆,持续推动技术迭代升级。2024年12月,该院正式获授“蔡司微创全飞秒4.0临床合作单位”,标志着其近视手术迈入高精准化的新阶段。新一代VISULYZE系统通过Nomogram科学分析软件,实现验光设备差异、验光师习惯、手术设备参数与医生操作习惯的四重校准,使个性化矫正方案精度提升30以上,解决了传统手术中因个体化差异导致的矫正偏差问题。
这一突破性进展源自深厚的临床积累。自2020年成立眼科视光中心以来,该院已完成近16000例全飞秒手术,手术量与质控水平稳居全省。新系统的弧形接触界面设计将激光负压吸引降低40,配合2mm超微切口技术,显著减少角膜神经损伤,使患者术中舒适度提升50,术后干眼症发生率下降35。正如眼科主任刘虎所言:“4.0时代不仅是设备升级,更是精准医疗理念的落地——让每双眼睛获得量身的光明。”
二、全流程诊疗体系:从筛查到长期随访
术前评估的严谨性是手术成功的基石。该中心建立四级筛查机制:基础视力检测、角膜地形图分析、泪膜功能评估、眼底病变排查,尤其重视角膜生物力学特性检测,将角膜厚度安全阈值严格设定为≥480μm,远高于行业基础标准。针对高度近视患者(>600度),增设后巩膜加固术评估模块,防止术后视网膜脱离风险。数据显示,严格的筛查使手术禁忌症识别率提升至99.2,有效规避了圆锥角膜、重度干眼等患者的手术风险。
术后康复管理形成闭环系统。独创“1-7-30-180”随访模型:术后24小时复查角膜切口愈合,7天评估视觉质量,30天检测屈光稳定性,180天进行终身视力档案归档。为应对术后用眼疲劳,中心开发“30-5护眼法则”(每用眼30分钟远眺5分钟),并联合药学部研发含玻璃酸钠的复合滴眼液,加速角膜上皮修复。2024年患者调研显示,术后1年视力稳定率达98.6,满意度达97.3。
三、团队与智慧服务协同赋能
人才梯队建设是核心技术保障。以刘虎教授领衔的学科团队涵盖近视防控、屈光手术、儿童眼病三大方向,其中马飞主任带领的屈光手术组年手术量超3000例,其独创的“三步透镜分离法”将手术时间压缩至5分钟/眼,透镜取出完整率达100。团队深度参与指南制定,如刘庆淮教授提出的“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手术评估体系”被纳入《中国屈光手术白皮书》。
针对“挂号难”痛点,智慧服务实现突破性升级。微信公众号挂号系统采用AI分诊引擎,依据症状描述精准匹配专家(如刘庆淮的眼底病号、袁志兰的青光眼号);创新性开通“周三/五下午号”绿色通道,分流40的上午号需求;更推出“候补预约”功能,达60。外地患者通过“云医院”平台上传异地检查报告,可直约术后复查号,门诊报销比例提升至65,年均服务跨省患者超2000人次。
四、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生态圈构建
面对青少年近视高发态势,中心首创“医-校-社区”三级防控网络。在医疗端,建立儿童屈光发育电子档案,对近视进展≥75度/年的儿童启动“角膜塑形镜+0.01阿托品”联合干预方案,临床数据显示该方案较单一手段额外延缓眼轴增长45。2022年刘虎主任在苏州市眼科学会上公布的成果表明:联合治疗组3年内近视进展均值仅38度,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52度。
在社区端,开发“光明使者”培训计划,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标准化筛查工具包。2025年启动的AI模型,通过分析角膜曲率、眼轴增速、遗传因素等参数,实现近视风险提前3年预警,已在南京鼓楼区试点中取得82.7的准确率。
五、科研转化与区域协作新格局
科研创新持续驱动临床升级。中心牵头开展“微透镜形态学研究”,发现130μm中央区厚度联合160μm过渡区设计的透镜,可减少术后高阶像差。该项成果获2024年淮海经济区眼科论坛重点推广,并促成徐州一院等16家医院成为蔡司手术培训基地。在跨区域合作中,与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共建儿童疑难眼病诊疗中心,开发青少年高度近视基因筛查panel,覆盖COL11A1、ZNF644等8个易感基因位点。
未来三年规划聚焦两大方向:一是发展超高度近视矫正技术,探索ICL V5晶体植入与SMILE联合术式;二是建设江苏省近视防控大数据中心,整合全省200万例屈光数据,为精准防控提供决策支持。
总结与展望
江苏省人民医院以全飞秒4.0技术为引领,通过“精准手术-智慧服务-全周期管理-多级防控”四位一体模式,重塑近视诊疗标准。其核心价值在于:技术层面实现从“矫正近视”到“个性化视觉质量优化”的跨越;服务层面突破时空限制,让优质资源普惠化;社会责任层面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眼健康生态。未来需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在复杂屈光问题中的应用,并深化医保政策对接,让创新成果惠及更广泛人群。正如马飞教授所强调:“近视管理的目标不仅是摘镜,更是守护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视觉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