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淮海经济区,徐州市人民医院眼科如同一座灯塔,为近视患者照亮了通往清晰世界的道路。作为苏北地区的省级临床重点专科,该院年门急诊量超25万人次,手术量近2万例,居全省之首。这里不仅是白内障复明基地,更是近视治疗领域的技术高地——从传统激光手术到ICL晶体植入,从儿童近视防控到高度近视矫治,徐州一院凭借全流程解决方案成为区域近视诊疗的核心引擎。
技术设备优势
徐州一院屈光手术中心的设备配置已跻身行业前沿。2024年底引入的全飞秒4.0-VISULYZE系统,将激光精度推向新维度,配合德国蔡司3.0全飞秒平台、美国AMO Intralase 150Kz飞秒激光机,实现了对角膜形态的微米级重塑。这套“黄金组合”能根据患者角膜生物力学特性进行个性化切削,尤其对薄角膜、高度散光等复杂病例具有显著优势。
更值得注意的是其多技术协同能力。中心同时配备德国阿玛仕准分子激光系统,可开展全飞秒SMILE、半飞秒LASIK、表层TransPRK等全术式覆盖。对于不适合激光手术的2000度超高度近视患者,则启用ICL/TICL晶体植入技术,通过微创切口植入晶体,突破角膜厚度限制。这种“量眼”的硬件基础,使手术方案不再受单一技术局限。
个性化治疗方案
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是徐州一院的核心特色。该院作为徐州市0-6岁儿童低视力康复定点单位,率先推行“远视储备分级管理”策略。针对未近视儿童,通过依视路星趣控等高非球微透镜技术平光镜片延缓眼轴增长;对近视前期儿童则采用光学干预联合户外活动方案,研究证实该策略可使近视发生率降低53。
成人近视矫治领域则建立了一套精密评估体系。术前通过Pentacam角膜地形图、OCT眼底断层扫描、暗瞳测量等23项检查,构建眼部“数字孪生”模型。例如对600度以上高度近视患者,优先评估视网膜抗拉力强度;对40岁以上人群则同步测算老视代偿空间。这种多维评估使术后视觉质量显著提升——数据显示,患者术后1年视力稳定在1.0以上的比例达98.2,高阶像差控制优于行业均值30。
安全保障体系
激光近视手术的安全性质疑始终存在,徐州一院通过三重防护机制构建安全壁垒。术前采用“双盲筛查”模式:由AI初筛系统结合三位主任医师独立评估,排除圆锥角膜早期、视网膜裂孔等隐匿风险。2024年数据显示,该机制使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降至0.17,远低于国内1.2的平均水平。
针对长期安全性争议,医院建立了15年随访数据库。研究证实,术后5年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变化在生理波动范围内,黄斑区光感受器细胞密度无显著差异(p>0.05)。对于激光可能引发的光损伤风险,中心严格遵循药监局《近视弱视用激光设备技术审评要点》,将单次照射能量控制在视网膜热损伤阈值40以下,并通过瞳孔实时追踪系统确保光斑零偏移。
科研创新动态
徐州一院的近视防控研究已从“矫正治疗”转向“源头干预”。其参与的高非球微透镜(HAL)6年临床试验取得突破性成果:连续配戴该镜片的儿童近视进展平均延缓1.95D,眼轴增长减少0.81mm,效果随时间呈累积增强趋势。这项由温州医科大学牵头的多中心研究,为光学干预提供了高等级循证依据。
在跨学科融合领域,医院正开发“人工智能-光学干预-生物调控”三级防控体系。利用深度学习分析10万份屈光档案建立的近视进展模型,可提前18个月近视发展趋势;同步探索的视网膜多巴胺调控技术,通过特定波长光照刺激脉络膜增厚,初步试验显示可抑制眼轴增长速率27。
总结与展望
徐州人民医院的近视治疗体系,是技术精密性、方案个性化、安全前瞻性三重维度融合的典范。从全飞秒4.0技术对手术精度的革新,到ICL晶体对超高度近视的突破;从儿童远视储备分级管理,到人工智能模型的开发,每一步都彰显着“精准医疗”在眼科领域的深度实践[。
然而挑战依然存在:当前防控技术对病理性近视的阻断效率不足35,术后视觉质量评估体系尚未纳入脑视觉认知机制。未来研究需向神经眼科学领域延伸,探索视网膜-大脑信号传导与近视进展的关联,同时加强光生物调节等非侵入技术的临床转化。正如药监局器审中心在《近视弱视用激光设备技术审评要点》中强调的:“激光近视防控需建立全生命周期获益风险评估体系”[——这条路虽漫长,但清晰视界的希望之光已然照亮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