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儿童医院眼科团队扎根申城八十余载,以呵护儿童视觉健康为使命,将技术与人文温度融入临床实践。在学科带头人乔彤主任的引领下,这支由博士与硕士组成的精锐团队,不仅为斜视、弱视、先天性泪道疾病等常见病提供规范化诊疗,更在高度近视防控、复杂眼病手术等领域实现突破,成为沪上儿童眼健康的重要守护力量。
精锐团队构建诊疗高地
上海市儿童医院眼科汇聚了十余位专家与青年骨干,形成多层次人才梯队。学科带头人乔彤博士擅长各型复杂斜视显微矫正及眼球震颤手术,率先在国内开展7月龄婴幼儿斜视手术,显著提升先天性内斜视治疗效果。团队中,吉桂芳主任医师深耕儿童屈光不正与斜弱视诊疗三十余年;郑策副教授专攻白内障青光眼手术;邸悦博士则聚焦难治性弱视矫正及角膜塑形镜验配,形成多学科协作的亚专业布局。2025年医院持续引进高层次人才,公开招聘眼科博士,强化科研与临床复合能力。
团队配备设备支撑精准诊疗。ZEISS角膜地形图、法国AVISO眼科A/B超、RECAM-III眼底成像系统构成屈光诊断核心;日本拓普康裂隙灯配合德国蛇牌检影镜提升儿童特殊眼病检出率;同视机与眼动仪则为双眼视功能康复提供量化依据。硬件升级使团队年接诊量超10万人次,复杂手术居全国前列。
特色诊疗破解儿童眼疾难题
针对儿童眼病特殊性,团队构建五大特色技术体系。在斜视矫治领域,创新“精准评估-个体化方案-功能康复”全流程路径:通过严格术前视功能评估,结合显微镜下微创手术,使先天性内斜视手术年龄提前至2岁内,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率达92;对复杂性眼球震颤采用改良悬吊术,显著改善代偿头位。屈光不正矫治推行“三级干预”策略:基础近视防控采用角膜塑形镜联合离焦眼镜;难治性弱视引入红光刺激与双眼分视训练;先天性白内障术后则通过睫状肌麻痹检影验光实现个性化光学矫正。
先天性疾病微创技术获突破性进展。泪道探通术采用局部下2-3分钟操作模式,治愈率达99;针对难治性泪道狭窄引入球囊扩张术,避免传统插管痛苦。儿童多发性霰粒肿独创“切口定向引流法”,减少复发率达80。
科研创新引领近视防控
团队积极参与近视防控战略,2024年联合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开展突破性研究。针对高度近视缺乏有效干预的痛点,邹海东、许琰团队证实重复低强度红光(RLRL)疗法显著延缓眼轴增长:192例高度近视儿童研究中,干预组眼轴缩短0.06mm且等效球镜度降低0.11D,对照组则增长0.34mm并增加0.75D。该成果填补高度近视防控手段空白,获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许迅教授高度评价。
然而儿童眼科药物研发仍面临严峻挑战。据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数据分析,68.49门诊量为屈光不正患者,但药物临床试验平台中仅24项近视相关试验,其他病种药物试验近乎空白。团队骨干指出:“企业参与度低、创新动力不足的核心制约在于儿科试验涉及复杂问题与高风险投入”。为此,医院加入“眼科临床研究协作网”,通过MedLink平台开展多中心器械临床试验,加速新技术转化。
人文关怀践行有温度医疗
在技术攻坚的团队将“温暖医疗”理念融入服务细节。乔彤主任在“美上海眼科医生”评选中,以“有限的生命不做无聊的事”为信念,创新构建儿童友好型诊疗环境:诊区采用卡通主题装饰缓解患儿紧张情绪;开发“游戏化视力训练系统”提升治疗依从性;建立“斜视患儿成长档案”追踪至成年期。这种人文关怀延伸至社区服务,团队年均开展校园筛查50场,通过“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网络”挽救百余名ROP患儿视力。
面对地域医疗差异,医院与芜湖妇幼保健院共建儿科医疗联合体,输出标准化诊疗方案。同时开设“云端眼科课堂”,为异地家长提供在线答疑,年受益家庭超3000户。“儿童眼健康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社会系统工程,”乔彤强调,“需要医疗体系、家庭与社会力量共同织就守护网络”。
上海市儿童医院眼科团队凭借精锐人才梯队与特色技术体系,在儿童复杂斜视矫治、先天性疾病微创手术、高度近视防控等领域树立行业标杆。其核心优势在于临床科研深度融合——RLRL疗法等创新成果填补空白,而多中心协作模式为儿童眼病研究注入持续动力。然而当前仍面临儿科专用药物研发滞后、基层诊疗能力不均衡等挑战。
未来团队将聚焦三大方向:深化红光疗法机制研究,优化治疗方案安全性;建设“儿童眼病生物样本库”,加速基因治疗转化;通过“医生团队建设支持工程”下沉技术资源,构建标准化区域防治网络。正如团队坚守的理念:“让每个孩子拥有清晰‘视’界,需要技术创新与人文温度的双轮驱动”——这不仅关乎个体健康,更为视觉健康战略提供关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