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三角医疗高地上海,一所百年名院中藏着一支守护光明的精锐之师——上海第九人民医院眼科。这支队伍不仅以每年20万门诊量、2万余台手术量成为全国眼疾患者的“光明港湾”,更因一位战略科学家的引领而熠熠生辉:中国工程院院士范先群教授。作为我国眼眶病与眼肿瘤领域的拓荒者,他以“一人之院士”凝聚“众人之智慧”,在眼科学界树起“院士引领、群星闪耀”的创新旗帜,令九院眼科跻身全国眼科科技量值第五,成为临床重点专科与上海市“重中之重”学科。
学术引领:开创诊疗新范式
范先群院士的学术基因深植于解决临床痛点的创新实践。面对眼眶手术“看不见、摸不着”的困境,他率领团队创建国内数字化眼眶模型,研发内镜导航手术系统,将经验性操作升级为精准外科范式。该技术突破眼眶深部手术禁区,使骨折修复、肿瘤切除等复杂手术安全性大幅提升,相关成果获科技进步二等奖。这套系统已推广至全国,使我国眼眶外科水平跻身前列,英国皇家眼科学院为此特授予他Fellow称号,成为我国获此殊荣人。
在眼肿瘤领域,他主导的诊疗革命改写患者命运。针对被称为“猫眼肿瘤”的视网膜母细胞瘤,他建立多靶点基因治疗体系,推动动静脉超选择化疗等技术创新,将患儿保眼率提升至先进水平。他主持制定的6项眼肿瘤专家共识,成为全国370家联盟单位的诊疗金标准。2025年,他指导的“眼肿瘤诊疗创新与规范化应用”项目入选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将进一步推动液体活检等前沿技术临床转化。
临床精进:攻克疑难症高地
院士团队的临床实力体现在对“不可能”的挑战中。在九院眼科,范先群建立的甲状腺相关眼病诊疗体系,通过眼眶减压手术联合靶向药物,为14岁重症肌无力合并突眼少女重建视觉功能;针对FUCHS角膜营养不良患者,创新应用儿童供体角膜实施内皮移植,使83岁老人重获光明,并利用剩余角膜为儿童皮样瘤患者实施二次移植。此类高难度手术年均开展超千例,使九院成为全球大的眼眶病眼肿瘤诊疗中心之一。
精准外科理念更延伸至多学科协作。在Sturge-Weber综合征治疗中,他与整复外科共建转诊体系,降低此类罕见病致盲风险;在眼肿瘤领域,他推动建立多学科诊疗模式(MDT),整合肿瘤科、病理科、影像科资源,使睑板腺癌根治率达水平。这种“生命-眼球-视力”三重保障模式,使患者5年生存率提升37,相关成果两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人才培育:构建学术共同体
范院士深谙“单丝不成线”,着力打造金字塔人才梯队。他培育的傅瑶教授领衔眼表角膜病团队,创新口唇黏膜移植术治疗睑球粘连;贾仁兵教授作为眼肿瘤接班人,主持全球视网膜母细胞瘤多中心临床试验;周慧芳教授在甲状腺眼病机制研究中取得突破,入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目前科室58名医师中,高级职称者达30人,博导6人、硕导16人,形成“1名院士引领-9名博导攻坚-16名硕导支撑”的三级人才网。
团队建设成效显见于科研产出。近三年团队获自然基金41项,在研经费超4000万,在《Cell Stem Cell》《Ophthalmology》等顶刊发表SCI论文120余篇。青年人才获“万人计划”人才、上海市“启明星”等称号57人次,科室更荣膺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2024年世界眼科大会(WOC)上,范院士率19人团队展示15项研究成果,中国眼眶病研究首获认可。
社会担当:缔造光明生态圈
从诊室到社会,院士团队构筑全链条光明守护网。针对眼肿瘤患儿家庭经济困境,范先群发起“视网膜母细胞瘤关爱基金”与“悦目瞳行公益基金”,累计资助300余例危重手术。他带领团队深入西藏、云南等偏远地区义诊,在如皋开展的“光明行”活动中,单日为800名村民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
科研普惠理念更推动技术下沉。通过全国眼肿瘤眼眶病专科联盟,团队向基层单位推广内镜导航技术,开发《眼肿瘤学》等8部专著成为规范化诊疗教材。其主导的985精品视频公开课《眼病的预防与治疗》在线学习超10万人次,将专业防护知识注入公共健康教育。
范先群院士以“一人之光”点燃“团队之火”,使九院眼科成为集医疗高地、创新引擎与人才摇篮于一体的战略力量。当前团队正聚焦三大方向:一是深化眼肿瘤液体活检技术研究,推动诊断关口前移;二是建设视网膜母细胞瘤多中心诊疗数据库,制定个体化保眼方案;三是探索基因编辑与组织工程在眼表重建中的应用。未来随着“口唇黏膜上皮细胞移植”等技术的临床转化,“院士团队”的创新之火将持续燎原,为中国眼科攀登世界照亮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