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这座医疗资源高度集聚的城市,“复旦眼科马大夫”这一称谓背后,是一位深耕眼科领域三十载的学者型医者——马晓萍。作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眼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她不仅是白内障超声乳化术的革新者,也是泪道疾病与眼整形领域的拓路人。其名既代表着卓越的临床技艺,更象征着复旦眼科在疑难眼病诊疗与研究领域的学术高度。
专业背景与学术地位
马晓萍的职业生涯扎根于复旦大学医学体系。199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临床医学系,后攻读眼科博士学位,并在中山医院眼科深耕逾20年。她的学术轨迹兼具视野:2000年赴上海第九人民医院专修眼眶与眼整形技术,2008年以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Casey Eye Institute深造眼表疾病及眼整形技术,奠定了多领域交叉诊疗的学术基础。
其学术影响力延伸至国内外重要机构:担任海峡两岸眼表及泪膜协会委员、全国眼肿瘤学组委员,并任上海市科普协会健康分会理事及青光眼学组委员。她作为美国眼科学会(AAO)及美国眼整形与重建外科学会(ASOPRS)会员,持续推动中美眼科技术交流。多重身份彰显其在眼科临床与科研网络中的枢纽地位。
临床专长与技术革新
马晓萍的核心技术聚焦于精准微创手术与复杂眼病综合诊疗。她主导的“小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通过毫米级切口实现视觉功能重建,显著降低患者术后恢复周期。在眼表疾病领域,她整合干眼症分层疗法与蠕形螨性睑缘炎靶向治疗,建立个性化干预路径,成为患者转诊率高的病种之一。
面对眼眶肿瘤与眼整形难题,她创新性将显微外科技术与美学评估结合。例如在眼睑重建术中,通过自体筋膜移植修复功能性缺损,同时兼顾面部对称性;在泪道梗阻治疗中,采用鼻内窥镜辅助再通术替代传统开放式手术,减少组织损伤并提升。这种技术融合体现了其“功能-形态双重修复”的诊疗哲学。
科研贡献与学科引领
作为复旦眼科团队的核心成员,马晓萍的科研方向紧密对接临床瓶颈。她深度参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的基因治疗突破性研究:2021年团队完成全球首例年龄相关黄斑变性基因治疗临床试验,利用IDLV载体技术使患者自主生成抗新生血管蛋白,实现单次治疗长期获益。该成果为视网膜退行性病变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在耐药性感染领域,她支持洪佳旭团队开发“特洛伊木马”策略(2023),通过细菌特异性糖转运体递送反义寡核苷酸(ASO),成功穿透耐药菌生物膜,对细菌性角膜炎的清除率达近100。此类跨学科合作凸显其推动诊疗范式变革的引领作用。
协作与公益实践
马晓萍的临床经验通过平台惠及更广人群。她长期支持中国援外医疗项目,例如2024年中马眼科中心在马尔代夫胡鲁马累医院的成立。该项目中,她参与培训当地医护人员,并为58名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被马卫生部长纳齐姆称为“中马一带一路医疗合作的典范”。
在国内,她继承复旦眼科的公益传统,借鉴林顺潮教授“亮睛工程”模式(累计完成20万例扶贫手术),在基层推广标准化白内障手术培训。通过“长三角眼科联盟”建立远程会诊系统,使偏远地区患者获得实时诊疗方案,践行“技术下沉”的普惠医疗理念。
患者关怀与医学教育
在患者评价体系中,马晓萍以“三维度关怀”形成独特口碑。技术维度体现为精准操作——患者反馈“手术过程无痛感,术后视力恢复远超预期”;沟通维度呈现为诊疗方案可视化解读,例如通过眼部模型演示青光眼病程进展;情感维度则见于对长期病患的心理跟踪,如干眼症患者的焦虑管理。
作为博士生导师,她强调“临床-转化”双轨能力培养。指导学生参与基因治疗药物GMP生产质控流程,并联合工科院系开发眼用纳米递送系统。其团队近三年在《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等期刊发表论文9篇,培养的12名青年医师已成为华东地区眼科骨干。
马晓萍教授作为复旦眼科的代表性专家,其职业生涯诠释了“学者型临床医师”的复合价值:在技术上,她推动白内障微创手术与基因治疗革新;在服务上,她融合援助与基层普惠;在教育上,她构建产学研转化人才培养链。未来,随着基因编辑(如CRISPR眼科应用)与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的发展,其团队在遗传性视网膜病变及跨学科诊疗领域的探索,将持续放大“复旦眼科”的品牌影响力。而如何将个体化医疗模式拓展至全国分级诊疗网络,将是团队面临的下一个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