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城武汉,同济医院眼科已成为儿童近视防控的重要阵地。面对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的严峻形势——2022年数据显示总体近视率达51.9,高中生群体更是突破80,同济医院整合专业诊疗技术、创新科研平台与公益服务体系,构建起覆盖“筛查-诊断-干预-随访”全链条的近视防控体系。从德国科隆大学的技术合作到鄂西山区校园的光明行,从柔性电子眼用器械研发到大学生志愿服务矩阵,同济方案正在重塑儿童视力健康的守护范式。
专业诊疗体系
同济医院儿童近视诊疗以精准化为核心,建立四步标准化流程。初诊阶段通过智能化预检系统完成基础筛查:采用遮盖法单眼交替视力测试,结合年龄适配的E字表或图案卡,快速识别屈光异常儿童。进阶检查则依托全球同步的屈光诊断平台,运用自动验光仪与综合验光台,对近视、散光、调节功能进行量化分析,尤其关注眼轴长度变化——这一近视进展的关键指标灵敏度显著优于传统屈光度检测。
针对复杂性病例,斜视与双眼视功能评估成为标配。通过睫状肌麻痹验光排除假性近视,利用同视机与眼动追踪技术分析隐斜视、融像功能等参数。在多维度数据基础上,团队制定个性化方案:低度近视者推荐离焦型框架镜,快速进展者则启用角膜塑形镜联合0.01阿托品的阶梯治疗,年近视进展控制率达60-80。
创新防控模式
“同瞳明眸工坊”是融合志愿服务与科技普惠的典范。该平台组织医学院青年志愿者深入校园,两年累计为2000余名大学生实施高度近视眼底筛查,转诊高危患者40余例;更将服务延伸至偏远地区,通过“石榴籽公益计划”为云南耿马县1.3万中小学生建立视力档案。科普载体亦与时俱进:“高度近视红色警报图鉴”获上海科普大奖,“眼底一张照,眼病早知道”公益海报入选资源库,短视频《我会等-近视防控手势舞》全网播放超百万次。
技术研发聚焦痛点突破。邵玉婷博士团队开发的柔性眼用传感器实现眼压动态监测,成果发表于《Science Advances》;马晓宇、陈超博士的AI眼底分析系统则突破近视并发症瓶颈。这些创新与法国近视研究所Jacques Bijon团队提出的“四化标准”(筛查标准化、干预个体化、监测定量化、管理全程化)形成战略共振,推动近视管理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跃迁。
多学科综合干预
基于《近视管理白皮书(2025)》循证框架,同济创新性实施三级预防策略。一级预防面向未近视儿童:联合体育部门推广“每日户外2小时”计划,通过自然光照刺激多巴胺分泌,降低26近视发生率。二级预防瞄准初发近视群体:除光学矫正外,引入行为干预“黄金法则”——30cm阅读距离、20-20-20用眼间歇、屏幕时间日控2小时。值得一提的是团队提出的“治疗假期”理念:针对阿托品使用者,在冬季近视进展缓释期暂停用药,显著降低畏光、调节麻痹等不良反应。
高风险儿童启用多模态联合干预。对年进展≥1.00D的快速进展型近视(8岁以下标准),采用“角膜塑形镜+0.05阿托品+视觉训练”三联动方案,并通过双通道监测安全性:每3月黄斑OCT排查视网膜毒性,每6个月调节功能评估防视疲劳。针对家族性高度近视儿童,基因检测与巩膜加固术纳入评估体系,阻断病理性近视恶性循环。
全周期管理理念
打破“单次就诊”局限,同济构建覆盖发育全阶段的视力健康档案。学龄前聚焦远视储备监测,6-12岁强化眼轴年增速管控(目标<0.2mm/年),青少年期防范高度近视并发症。在2025版白皮书倡导下,团队建立反弹效应预警机制:停用防控手段后密切随访3-6个月,规避进展速度反弹性跃升。
跨机构协作网络则延伸服务半径。向上对接德、法科研机构开展RCT研究,向下通过57家县级医院培训推广眼前后节联合诊疗技术,两年内为500余名农村复杂近视并发症患者复明。这种“院校-医院-社区”三级联动模式,使鄂西山区儿童近视筛查覆盖率提升300,真正实现“光明不择地而生”。
迈向视觉健康的共同体
同济医院儿童近视防控体系的核心价值,在于三重融合:医学与工程的学科融合(柔性电子器件×AI算法)、科研与公益的目标融合(技术创新×科普普惠)、本土与的范式融合(德国技术合作×中国县域推广)。其成果已初显锋芒——技术转化专利20余项,近视并发症致盲率下降40,但这些仍需长期随访验证。
未来挑战依然明晰:红光治疗等新技术的远期安全性存疑,低收入家庭防控资源可及性不足,成人高度近视并发症防治网尚未完善。正如毕燕龙教授所言:“近视防控需培育有温度、有激情的医学力量。”当更多机构加入这场光明接力,个体化干预向精准医疗演进,全民视觉健康共同体的愿景终将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