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子产品深度渗透日常、学业压力持续加码的时代,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重大公共卫生课题。面对这一严峻挑战,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眼科专家于娟副教授及其团队,依托深厚的中医理论基础与丰富的临床经验,探索出一条融合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中西医结合近视防控路径,为众多患儿及其家庭带来了新的希望。
理论根基:整体观照与科学认知
中医典籍深刻指出肝开窍于目,近视的发生发展与全身脏腑气血状态息息相关。于娟团队深谙此道,将中医"治未病"精髓与现代医学对近视机制的科学认知紧密结合。他们认为,近视不仅是眼球结构的改变,更是过度用眼导致眼部气血运行失常、局部组织失养的结果。
基于此理念,团队突破性地将中医整体调理与西医光学干预、视功能训练等手段有机协同。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眼科专家指出,这种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模式,其优势在于能够标本兼治,既关注眼底结构的安全性,也注重改善视觉功能整体状态,契合了近视防控的多维度需求。
特色疗法:内外同治与多元干预
于娟团队的核心治疗方案融合了多项中医特色外治法。耳穴压豆疗法选用眼、肝、肾、脾等特定穴位,通过持续的良性刺激调节脏腑功能,改善眼部气血循环。临床观察证实,规律进行耳穴干预的患儿,其视疲劳主诉显著减少,近视进展速度有所延缓。
精细化眼部推拿是另一项关键技术。团队总结了一套针对眼周穴位及特定经脉的操作规范,点按精明、攒竹、太阳等穴位,配合舒缓的经络梳理手法。这种推拿不仅能有效放松紧张的睫状肌,缓解视疲劳,更能促进眼周气血流通,为视觉发育提供良好环境。辅以个体化中药内服或外用熏蒸,内外同治,效果叠加。
临床实效:数据支撑与患者获益
严谨的临床观察为于娟团队的治疗方案提供了有力佐证。团队长期随访数据显示,在规律接受其综合干预方案的青少年近视患者中,视力稳定或改善的比例显著提升,近视度数增长幅度明显小于单纯配戴框架眼镜的对照组。尤其对于调节功能异常或伴有明显视疲劳症状的患儿,效果更为突出。
患儿家长刘女士分享道:"孩子坚持在于主任这里做耳穴压豆和推拿后,写作业揉眼睛的次数少了,以前半年就涨50度的近视,这一年来度数控制得比较稳定,我们做家长的安心多了。" 像这样的积极反馈在门诊中屡见不鲜,凸显了综合疗法在改善视功能状态、提升生活质量方面的实用益处。
防治一体:家校协同与习惯重塑
于娟深刻认识到近视防控绝非单纯依赖医疗手段。她积极践行"三分治,七分养"的中医理念,将防控关口前移。团队投入大量精力进行科普宣教,强调科学用眼行为的重要性,特别是保证足够的户外活动时间。
团队设计的"护眼生活指南"深受师生家长欢迎,其中详细规范了读写姿势、光照环境、用眼间隔休息等要点。上海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专家团队多次强调,科学行为干预是近视防控不可或缺的基石。于娟团队通过讲座、进校园等形式,致力于将健康用眼知识转变为孩子自觉的行动习惯,并将家长深度纳入防控体系,构建家校协作的立体防线。
传承创新:团队合力与未来探索
于娟团队的实践不仅限于临床诊疗,更致力于学术传承与技术创新。作为山东省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中医药特色技术的主要推广团队之一,她们通过进修培训、工作坊等形式,系统传授耳穴压豆、眼部推拿等特色技术要点,培养了一批掌握近视中西医结合防治能力的基层人才。
面对未来挑战,团队积极探索智能化辅助手段的应用前景。于娟表示:"我们正尝试将穴位定位、推拿手法评估等与智能设备结合,提升操作的便捷性与标准化水平。"深化近视不同中医证型的生物学基础研究,构建更精准的中医辨证分型模型,也是团队重要的科研方向,旨在为个性化精准防治提供更强支撑。
于娟团队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探索,生动呈现了传统中医智慧与现代医学科技在近视干预领域的深度交融可能。其以中医外治法为核心、融合行为干预的综合策略,有效缓解视疲劳、延缓近视进程并提升视觉质量,为破解青少年近视防控难题提供了新视角。
中西医结合并非简单叠加,而是在整体观指导下优势互补的协同创新。随着中医技术的标准化与现代科技的深度赋能,这种融合模式有望惠及更广泛人群。未来研究应聚焦中医证型本质、技术标准化路径及智能诊疗评估体系的突破,筑牢中西医协同防控近视的科学根基,照亮万千孩子的清晰"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