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眼科医学发展的历史见证者与创新引领者,上海市人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自1864年建院以来,始终立于视力健康领域的潮头。依托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学术高地,该院在近视防治领域融合百年积淀与科技,开创了集精准诊疗、跨学科研究、社区防控于一体的综合防治体系。尤其在儿童青少年近视率居高不下、高度近视并发症威胁加剧的当下,该院以临床需求驱动科研创新,为千万患者提供贯穿全生命周期的眼健康守护。
学科平台与人才高地建设
上海市人民医院眼科是临床重点专科,其核心竞争力源于跨学科融合的科研平台。医院建立视网膜代谢、修复、基因编辑等7大课题组,与上海科技大学、中科院等机构共建实验室,形成“临床-基础-转化”闭环研究链。团队拥有2名杰青、2名长江学者领衔的28人专职研究队伍,在近视发病机制领域聚焦病理性近视的视网膜退行性变及巩膜胶原重塑调控两大核心方向,近年在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等期刊发表突破性成果。
人才梯队建设体现“医工结合”特色。眼眶眼整形科主任陈辉教授团队开发出突眼矫正术式及视神经鞘微创技术,获9项专利并实现3项转化。其团队6名成员涵盖临床医学、材料学、精密器械研发背景,通过医工交叉项目解决高度近视继发眼眶变形、视神经损伤等难题,凸显多学科协作优势。
特色诊疗技术体系
针对高度近视防治,医院建立中西医结合诊疗路径。西医层面,屈光手术团队开展全飞秒激光(SMILE-CCL)、ICL/TICL植入术等主流术式,并创新应用“层间镜联合交联术”控制圆锥角膜进展。中医领域则依据《高度近视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对病理性近视患者联合使用益气固本中药(如定志丸合驻景丸加减)及针灸改善微循环疗法,临床数据显示可延缓黄斑萎缩进展速度达37。
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形成三级干预网络。一阶预防依托社区筛查系统,为4-18岁儿童建立动态屈光档案;二阶控制采用个体化方案:低浓度阿托品滴眼液(0.02浓度优化方案)、角膜塑形镜(高透氧材料新代产品)与离焦软镜(Misight日抛型)联合应用;三阶治疗针对高度近视并发症,开展后巩膜加固术及抗VEGF黄斑病变治疗。2025年临床数据显示,该系统使患儿近视年进展度下降59。
社区防控与数字赋能
作为上海市眼健康行动计划核心实施单位,医院牵头构建分级诊疗网络。通过“AI眼底筛查+远程会诊平台”连接16区社区卫生中心,实现60岁以上老人眼健康建档率75.3、儿童屈光档案全覆盖。2023-2025年间筛查出的高危人群,经绿色转诊通道手术干预率达98,有效白内障手术覆盖率(eCSC)提升至先进水平。
数字化创新聚焦风险模型。基于30万份屈光档案大数据,开发高度近视并发症预警系统,通过分析眼轴增长率、角膜曲率、家族遗传史等参数,精准识别视网膜裂孔高风险人群。该系统已嵌入“健康云”平台,推动防控关口前移,使高度近视致盲率下降21。
科研转化与新治疗突破
药械研发领域取得重大进展。团队参与研发的0.01硫酸阿托品滴眼液于2024年获药监局批准上市,成为国内经RCT验证的近视控制药物。2025年JAMA刊发的多中心研究证实,其联合离焦眼镜可使近视进展减缓60。自主研发的可降解缓释角膜植入剂进入Ⅰ期临床,单次植入可维持阿托品控释6个月,解决用药依从性难题。
基因治疗探索病理性近视新路径。针对ZNF644、COL2A1等高度近视易感基因,启动AAV载体介导的基因编辑治疗动物实验,通过抑制巩膜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延缓眼轴异常伸长。预计2030年前完成临床前研究,为遗传性高度近视提供根治性方案。
总结与未来方向
上海市人民医院通过整合临床资源、科研创新与社区网络,构建了覆盖近视全周期防治的“上海模式”。其核心优势在于:以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推动基础研究向临床转化;以中西医协同优化诊疗路径;以数字化提升公共卫生干预效能。
未来挑战聚焦两方面:在技术层面,需突破病理性近视不可逆损伤修复的瓶颈,加速基因编辑、再生疗法的临床转化;在公共卫生层面,应深化长三角眼健康一体化协作,通过标准化屈光数据库共享与远程医疗覆盖,解决区域资源不均衡问题。正如《“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所强调,近视防控需从“疾病治疗”转向“主动健康”,而该院的实践正为这一转型提供关键支点。